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针对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涛关于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发展现状与“双碳”工作目标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回答人刘文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监测技术专家,他详细阐述了当前温室气体监测仪器与“双碳”工作要求的差距以及亟需发展的监测技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需求与现有监测技术范围的差距
刘文清指出,“双碳”工作要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涵盖从点到区域再到全球的范围。然而,现有的监测技术主要限于固定源的监测和特定区域的集中式监测,难以覆盖广泛的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
关键观点2: 复杂环境下的监测技术挑战
由于“双碳”监测涉及各种复杂的工业排放现场,如高温度、高湿度、干扰气体复杂等环境,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当前国产的监测仪器在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关键观点3: 温室气体同位数的监测差距
为了准确判断温室气体的来源,需要监测温室气体的同位数,如二氧化碳的同位素碳13或碳14。目前,这方面的监测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观点4: 智能化与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技术的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大规模布局和有效的监测,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监测仪器的智能化运行,并探索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方法,如利用卫星技术获取大范围温室气体的分布。
关键观点5: 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们在红外探测器、红外元器件、红外光源等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发力,加强这些核心元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
关键观点6: 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碳监测与评价系统的必要性
基于检测数据,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碳监测与评价系统,包括软件和平台。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验证我们通过物流法或能量平衡法所获得的结果。
文章预览
提问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涛 环境监测技术是“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请问目前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发展现状与“双碳”工作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有哪些亟需发展的监测技术?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刘文清 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因为没有好的监测数据,很难说明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需求和现状还有一些差距。 首先,“双碳”工作要求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涵盖了从点到区域再到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现在我们的监测技术仍然存在监测范围有限的问题,主要是用于固定源的监测,特别是一些工业的排放点和特定区域的集中式监测,很难覆盖很大的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 其次是环境性的问题,因为“双碳”监测的场景比较广泛,涉及到各种复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