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2013年北大师生在宁夏进行的一次教育实验,通过提供高考志愿辅导来试图帮助农村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实验最初取得了成效,但在2020年宣告结束,因为相关的脱贫攻坚项目完成,导致项目失去了继续的动力。团队成员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成为了经济学家,有人为官,但他们都对教育和公平持有热情。尽管项目未能继续,但团队成员们仍继续在其他领域寻求改变,如叶晓阳为高考生做公益直播,吴宇川为中学生上课,李伟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文章最后提及,尽管时间循环,但教育的初心未变,对宁夏的回忆成为团队成员们的遗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北大师生在宁夏进行教育实验
2013年,北大师生在宁夏为农村学生提供高考志愿辅导,试图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关键观点2: 实验初期取得成效
实验初期,农村学生因志愿填报的信息差得到了改善,部分学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大学和专业机会。
关键观点3: 项目因脱贫攻坚完成而结束
2020年,宁夏脱贫攻坚完成,项目失去继续的动力,宣告结束。
关键观点4: 团队成员的人生轨迹变化
团队成员各自在不同领域寻求改变,如叶晓阳为高考生做公益直播,吴宇川为中学生上课,李伟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关键观点5: 对宁夏的回忆成为遗憾
文章最后提及,尽管时间循环,但教育的初心未变,对宁夏的回忆成为团队成员们的遗憾。
文章预览
▲ 2013年6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 17499 字,阅读大约需要 35 分钟 编者按: 2021年12月,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一群北大师生,在当地官员的支持下,跑到宁夏的贫困县,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高考志愿辅导。在他们的经济学模型里,这是近乎完美的干预实践样本,只需一点点推力,人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导向更顺利的人生。 听起来,精英躬身下地,这个故事闪耀着足够理想主义的光芒。深究之后却发现,现实坑坑洼洼,有人的确因此逆转了命运,成为首都的公务员,而更多人,已经记不起曾接受过这样一份无缘无故的礼物。当年为此奔走于黄土之上的中年人,曾试图借力“双创”热潮,实现更大规模的干预,但他有200万粉丝的账号,已经两年没更新。团队成员里,有人成了加州大厂的经济学家,却仍然不愿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