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文章总结 实现超快速充电(XFC)锂离子电池(LIBs)对于未来的电池应用至关重要,但在促进锂离子在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跨界面传输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传统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设计优先考虑化学成分,而本研究通过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与 质子胺 之间的 原位氨解反应 ,构建了一个 “离子渗透” 的固体电解质界面框架,该框架强调了无机成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这种具有定制化有机和纳米级无机成分分布的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提升了界面锂离子的 传输动力学 ,最终实现了 超快速充电 以及 稳定的低温循环性能 。在软包电池层面的实际验证显示出优异的高倍率(最高可达 10C)性能,突显了质子胺在商业超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中的巨大潜力。此外,这一策略展现出了相当高的通用性,适用于各种质子胺、电解质体系和负极材料,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