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今天看啥  ›  专栏  ›  IMI财经观察

周末读史 | 从货币流通量看清代前期的经济增长与波动

IMI财经观察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8-31 17:5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清前期货币体系及经济货币化进程,估算了1651-1860年间的货币流通量,并分析了清前期二百年间的经济增长与波动。文章认为18世纪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白银的货币化和供给量的大量增加推动了长途贩运和地域大商帮的兴盛,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提高。然而,由于货币供给量的不足,分别在清代初期、嘉庆和道光时期出现了三次经济萧条。文章对学术界关于清代经济发展中的“停滞论”和“增长论”进行了协调,指出经济并非线性增长,而是表现出一定的波动起伏。文章还讨论了政府财政的货币化进程,认为财政的货币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货币化进程,而且政府的财政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最后,文章对嘉庆、道光时期的经济紧缩和危机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事件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前期货币体系及经济货币化进程

文章首先探讨了清前期货币体系及经济货币化进程,分析了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观点2: 货币流通量估算

文章估算了1651-1860年间的货币流通量,并分析了其长期趋势。

关键观点3: 经济增长与波动

文章认为18世纪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也出现了三次经济萧条。

关键观点4: 政府财政的货币化进程

文章讨论了政府财政的货币化进程,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关键观点5: 嘉庆、道光时期的经济紧缩和危机

文章分析了嘉庆、道光时期的经济紧缩和危机,以及它们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


文章预览

导读 文章在探讨清前期的货币体系及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基础上,对1651-1860年间的货币流通量进行了粗略估算。进而依据清前期的货币流通趋势,主要从宏观层面考察了清代前期二百年间的经济增长与波动。认为18世纪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白银的货币化和供给量的大量增加,以及由此推动的长途贩运和地域大商帮的兴盛,工农业生产的提高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化进程的加快,货币供给量和政府的财政行为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由于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不足,分别在清代初期、嘉庆和道光时期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经济萧条,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该文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关于清代经济发展中的“停滞论”和“增长论”或许仅仅是基于不同时段和不同侧面的考察,在一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