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中国自主CPU研究的历程,以及南京大学与国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事宜,还有复旦大学在基于二维铁电异质结物理储备池计算领域取得进展的消息。文章详细描述了龙芯课题组研发CPU的过程,以及南京大学和国信集团的合作内容和意义,还有复旦大学在声学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突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中国自主CPU研究
介绍了计算所成立龙芯课题组,通过胡伟武、唐志敏等人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颗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的经过。
关键观点2: 南京大学与国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描述了南京大学与国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包括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校企联合研究院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关键观点3: 复旦大学在基于二维铁电异质结物理储备池计算领域取得进展
介绍了复旦大学刘明院士团队基于CuInP2S6(CIPS)/石墨烯异质结平面器件的单节点储备池计算系统用于实现关键词检测任务的成果,以及在声学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突破。
文章预览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中国自主CPU的第一步; 2.面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南京大学与国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复旦大学全国重在基于二维铁电异质结物理储备池计算领域取得进展;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中国自主CPU的第一步; 通用处理器(CPU)是芯片中的“珠穆朗玛峰” 没有它,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都将受制于人 然而“八五”“九五”过去 我国连续十年没有部署CPU研制项目 时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计算所) 所长李国杰心急如焚 “十五”期间,他到处奔走呼告: “错过这5年,以后就没机会了!” 但在那时 主流论调是“中国没能力做也不用做CPU” 李国杰的主张难有共鸣 “如果我们不敢碰CPU,将永远处于技术下游” 他深感,中国的芯片产业不能再走老路 2001年,计算所拿出“家底”设立CPU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