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小抡
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一切的风暴。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方小抡

迁移,让学校教育连接未来

方小抡  · 简书  ·  · 2020-01-29 21:19

文章预览


Day 8

由于书写年度叙事,阅读《教学勇气》,今日仅阅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P61-69,关于学习迁移的最后部分。

一、原有经验对学习迁移潜在的有益和弊端

本书指出,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而影响迁移的因素众多,除了上次阅读的部分以外,今天阅读的部分还指出了现有知识的对迁移所潜在的有益和有弊的影响,一般来说,对猫、狗等常见动物的理解,可以帮助学习其它哺乳动物的特征,这是有益的正向迁移。这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预设和捕捉能够促进迁移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这自然也是学情的重要性。

但是另一方面,原有经验也会成为限制和阻碍。正如书中指出“鱼就是鱼”,此处鱼的原有经验却限制了鱼的理解,把对鱼从未见过的人类照着鱼的样子做想象上的更改。那么反看我们的学生,也必然会遭遇这种原有经验的限制。最好的方法是“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直观,寻找方法帮助他们更改错误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这里的直观,是否可以理解为直观教学法?对于能够通过直观展现手法来呈现的,不依赖抽象语言的过度描述,而直接呈现,避免想象带来的误解。在英语课堂上,也常常有直观实物的工具。但这也潜藏着一种倾向:直观法会让事物的本质湮没在直观表象上。齐白石的《虾》和真实的虾,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

二、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从学习是一种迁移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或者说学习的最终目标,实际上是为了从学校向其他环境迁移。学校教育纵然有十数年,但其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的总量本身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期待学生带着这有限的,甚至可能在未来是过时的信息去应对未来社会和环境。书中指出了学校环境和日常场景的几个反差:

1.学校环境重视个体表现,日常更注重合作分享

2.学校环境强调“脑力劳动”,而日常则需要大量运用工具解决问题

3.学校强调抽象推理而日常经常涉及情境化推理

从这三个反差来看,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一桶水,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必然会适应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在校的资优生,走向社会时却未必如鱼得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日常场景中的迁移不足。

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一种迁移能力,以帮助学生开发适应未来的方法?

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阐释,但是掩卷反思,也许可以从这几点去做一些努力。

1.运用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既然学校教育的知识,最终要与日常场景接轨,要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在案例中学习,则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这就类似于佐藤学所说的综合学习,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比如面对工厂排污水的问题出发,走访,参观,采集数据,撰写汇报等等。上海的新中考政策中,也开创了多学科融合的论文版块,这一转向即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回应。

2.加强合作能力。学习绝不是单方面开动脑筋的行为,而一旦走向社会,未来人才的学习中必然涉及合作方法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室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是应有之义。不过,要实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并非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活动形式那么简单,还需要警惕佐藤学说的放任和混乱。

读罢这一部分,对于学习迁移的理解,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狭隘,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的未来社会适应做准备。从这个意义来看,现今课堂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的确有误,如何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迁移,还需要继续探索,至少应尽量避开一些学习科学已经证实无效甚至构成阻碍的因素。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