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一例乳腺癌伴骨转移患者的长期治疗病例,介绍了患者信息、治疗过程、骨转移筛查时机、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和选择、骨病灶疗效评价、安全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了相关参考文献和专家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需重视骨转移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乳腺癌的骨转移发生时间集中在确诊后的2-5年,中位值为3年。确诊骨转移后应立刻启动骨保护治疗,且整个病程持续使用骨改良药物。
关键观点2: 骨改良药物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长期使用可大幅降低SRE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改良药物使用时间越长,患者获益越大。长期使用骨改良药物需要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并注意监测血钙水平。
关键观点3: 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ECT、CT、PET-CT等手段综合评估骨转移灶的疗效,注意辨别“闪烁”现象及骨假性进展。
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治疗疗效和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及时调整抗肿瘤方案、骨改良药物,必要时加入局部治疗。
文章预览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65-75%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骨转移易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随着抗肿瘤手段的不断进步,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许多患者面临长期带骨转移生存和抗骨转移治疗的问题。本文分享1例乳腺癌伴骨转移患者长期治疗病例。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46岁。2012年4月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免疫组化:ER(80%+),PR(90%+),HER-2(1+),Ki67(20%+)。术后诊断:右乳浸润性导管癌,pT1cN1M0,ⅡA期,组织学分级G2,Luminal B(HER2阴性)型。术后行EC-T方案化疗8周期,右侧胸壁、锁骨区放疗50Gy/25f后针对瘤床区推量10Gy/5f,并行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 出现首次骨转移: 2014年4月骨扫描T12胸椎体附近核素浓聚(图1);PET-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