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觉醒吧
你就是那个觉知,伪装成了一个人的样子!
今天看啥  ›  专栏  ›  觉醒吧

意识的本质 连载【54】启示 心被揭晓为纯粹意识

觉醒吧  · 简书  ·  · 2021-03-17 00:13

文章预览

第18章

寻找快乐

(续)


在这一认出之中,没有找到什么新的东西;多层障碍脱落了。将这称为一种认出,是因为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被认知;更确切地说,这是被忘记的东西被记起。这是一种启示。“启示”一词来自于拉丁语“revelare”,意思是“揭露,暴露”。先前被有限的念头和感知所遮蔽的东西被揭露。在那无时间的一刻——无时间,是因为随着心的局限脱落,时间本身也消融——表面上的有限之心失去其有限性,从而其本身不再是心。心被揭晓为纯粹意识——空无、透明、无维度、无客体、无限、无二元性、自我觉知的存在。


在所有人心中,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情况下,对我们的永恒本质——本初之心或纯粹意识——的记忆,仍然存在着,不过,它有时似乎被遮蔽了。当它似乎被遮蔽时,这记忆就将自己表达为对真理、快乐、平静、爱或美的渴望。这些渴望都是一个单一渴望的方方面面,这个渴望就是:心想要摆脱自己假定局限的渴望。

***

最近,我和我的朋友贝尔纳多·卡斯特鲁普(Bernardo Kastrup),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散步,正如他所说,体验这个城市的一个方面,这是我在参加不二会议时,通常不会遇到的。我们走过一个游乐场,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胶囊里蹦极;我们在一间教堂里坐了一会儿,那里正在做弥撒;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外面停下来,喝了一杯;我们穿过了红灯区;我们在返回酒店前,参观了阿姆斯特丹一家臭名昭著的“总店”(head shop)。*


(*译注:总店,指一种小店,专门售卖用于吸食药品[如:大麻]的小物件。)


当我们散步的时候,我无法不注意到,几乎我们遇到的每个人,似乎都在以某种方式,寻求缓解由基本存在的匮乏和恐惧感所带来的不适,它们就像创伤一样,存在于几乎所有人的心中。当青少年们从他们所在的高度自由落体时,出于胶囊的安全性,对死亡感到恐惧,而当他们终于安全着陆的时候,从那种感觉中得到了极大的解脱。在这种自我强加的成长仪式中,他们尝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并从中幸存下来,结果是,在受制约的心重申其否认和回避的策略,并使其源头的平静与满足黯然失色之前,他们短暂地感受到自己无条件存在的快乐。在与死亡的擦肩而过中,青少年们基本存在的恐惧感被暴露出来并被充分感受到,在经历了这场磨难之后,他们短暂地尝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因子——他们的本质存在,它比小我更深。跳下去,与死亡擦肩而过,暴露恐惧的唯一目的,是人为地诱导对永恒的体验。


在做弥撒的过程中,类似地,人们在寻求从小我的局限中解脱。通过将他们自己的一切臣服(或交托)于一个更高的力量,他们仿佛在清空小我的重担,及其所携带的欲望、恐惧、紧张、冲突、困惑、怀疑和焦虑,让他们能够体会自己的本质存在——没有制约、完全纯真、纯粹和平静。不是让小我在其源头中消融,这种奉献型的修行将小我扩张,超越其固有局限,将它从自我紧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它献给上帝的无限存在,在其中,它找到了安宁与平静。用以赛亚的话说,就是:“您会保守那一心仰望您的人。”


在咖啡馆外的鹅卵石街道上,头几口冰镇啤酒放松了自我界定和自我延续的心的活动。随着心的活动放松,它扩张并开始下沉,回归其纯粹觉知之源头。即使在这个方向上的少许几步,都足以让心缓解一定程度的焦虑,随着进一步的啜饮,心继续扩张,它逐渐解除了自我紧缩——小我正是从中取得了它的身份,于是,心品味到它自己平静且自由的、本质存在之芬芳——即便不是完全的。现在,当人环顾阿姆斯特丹街道上的活动时,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几分钟的放松之中,他的心允许自己站在自身体验之见证者的角度,不再是它的同伙,于是,他体验到了他真实本质中与生俱来的平静与满足。


从一米远的地方凝视一个几乎赤裸的年轻女子,只有一块玻璃隔开,存在于独立自我或小我核心的匮乏、不足和空虚的感觉被暴露出来,并因其即刻且无偿满足的承诺而进一步加强。随后,欲望的实现使人可以模仿亲密动作,而不必付出开放和脆弱带来的真正代价,同时,也暂时结束了他的渴望中所固有的不适,所体验到的解脱程度与所唤起的欲望强度相应。这种存在于自我核心的缺乏感的暴露和稍纵即逝的消解,使心暂时摆脱了它的局限,仿佛它可以纵身投入它的源头,品尝它本质上无限和无条件的本性,对于这本性,人类的体验是平静与快乐。


在“总店”里,提供了大量改变心的物质,所有这些都承诺放松和扩展心,使之超越它所处的监狱,结果是,它品尝到自己本初的、无条件的、内在固有的自由本性。随着心的放松和扩张,它回头或向内,通过其自身领域的广阔媒介,品尝到在清醒状态下接触不到的体验。这些体验给予心一个暗示,暗示着它自己的无限可能性,相对而言,它清醒状态下的体验只是最狭隘的现实。随着清醒状态下狭窄聚焦的放松,它所体验到的客体和自我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少,界限也越来越不明确,于是,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共有领域,变得越来越明显,对于这共有领域,它们只是它的修饰。所有客体和自我的内在统一性开始变得不言而喻。不过,心被探索其自身潜力更广阔媒介时所体验到的相对自由所吸引,即使有,也很少瞥见其自身固有本质的绝对自由,于是,心变得对这种状态上瘾,并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它们,被它们对自由的承诺所诱惑,同时,又受到其限制的约束。


在所有这些情况中,当事人都错误地将短暂体验到的平静、快乐和自由归因于客体、活动、物质、心的状态或人际关系,结果是,当潜在的痛苦在心的正常活动——向外寻求或寻求客体——之间再次出现时,他只是回到同样的客体化体验中,希望以此体验同样的解脱,在渴望、上瘾和绝望这个不断加深的循环中,每一次都需要稍强一点的客体剂量来达到预期效果。


不同于谭催修行者,其允许自己的欲望被唤醒,但将之向内引导,在源头上得到满足,而不是向外追求客体、物质或状态,这让寻求之心变得越来越对客体化体验上瘾,而这些体验似乎促成了短暂的平静与快乐。


有限的心总是在寻求消解或扩张自己,让自己摆脱局限,回归其本初的、无条件的本质,从而品尝到平静、快乐和自由,它们居于心的本质中,仅仅等待着被认出。


心的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本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作为觉知的体验、“我是”的认知或爱的感觉而闪耀的、关于体验的绝对真理,它被称为“我”、意识、觉知或上帝的无限存在——是心的、不能从中被移走的那一面,它是所有生命共有的。事实上,它是所有存在共有的。


它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等开放的,它是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和平的基础。因此,它必定是文明的基础。将一个文明建立在任何其他知识上,就是把房子建立在流沙之上,这流沙就是局限的、短暂的信念,而这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交流、忍耐与和谐的基础。


心所需要做的全部就是去注意到:它自己的本质存在,与所有生命和事物的存在是共有的,并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活出这一认知的含义。


(全书完)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