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1986–2022年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监测的研究进行推介。文章主要利用了遥感影像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模型来监测和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有林地和草地为主,并且建设用地的变化速率最快。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等地,整体上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研究表明增加有林地面积可以阻止碳储量下降。最后还推荐了相关往期精彩文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文章是《植物生态学报》预发表文章推介,主要基于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测进行研究,旨在为土地利用优化和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建议。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使用了1986–2022年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影像,应用了随机森林等方法获取土地利用分布图,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模型和趋势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观点3: 土地利用类型与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排序为耕地、有林地、草地等,并且耕地面积增加,有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变化最快,疏林地和未利用地也有一定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呈减少趋势,但与有林地面积变化有关。
关键观点4: 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建议
文章建议在保障已有林地面积不再减少的基础上,增加有林地面积,持续开展林业工程,以有效阻止碳储量下降,恢复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
关键观点5: 其他推荐内容
文章中还包括往期精彩文章推荐,如长白山白桦径向生长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等。
文章预览
新文速递 本栏目是《植物生态学报》预发表文章推介。预发表栏目中的PDF文件是校样版本,与最后的发表版本会有出入。正式使用请以最后正式发表的版本为准。如需引用预发表阶段的文章可以使用doi标引。 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测, 可以为土地利用优化、提高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建议。该研究基于1986–2022年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影像, 应用随机森林获取松花江流域1986–2022年10期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布图, 并结合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Mann-Kendall检验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对松花江流域36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 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有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疏林地>灌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