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灵感来源于两件不同事物的交叠,包括将儿子和感应水龙头、杨二嫂的站姿和圆规、碳基联邦和星际战争等与《乡村教师》故事中偏壤乡村的教育现实和星际战争结合的故事等。这些交叠产生了新奇感和新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文章还提到了两个关于拯救主题的故事,包括偶然捡到流浪狗并送到安乐死但最终找到主人并救了两个人命的故事以及中国大妈拯救抑郁症患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交叠的力量和产生的新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灵感来源于不同事物的交叠。
包括现代小学生与感应水龙头的类比、杨二嫂站姿与圆规的比喻等。
关键观点2: 文学作品的灵感也可以来源于其他领域的结合。
如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融合了科幻和乡村现实,产生了人文关怀和英雄主义的混合爽感。
关键观点3: 交叠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拯救的力量。
如通过偶然捡到流浪狗和公告栏上的寻狗启事联系起来救了两条命的故事,以及中国大妈拯救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文章预览
文 | 闫晗 在网上看到一首诗,题目是“儿子”,作者王成,内容是: “我儿子现在很像一个感应水龙头, 每次看着他写作业, 必须伸手,他才会有产出。”发到朋友圈,许多小学生的家 长都有共鸣。要有生活体验,才可能有这样真切的感受。 这首诗的新奇感在于,将儿子和感应水龙头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从而联系起来—都是需要用手触碰感应才有产出。小朋友是不催着不写,水龙头是不触碰不出水。 鲁迅在《故乡》里写杨二嫂的站姿,像绘图仪器里细脚 伶仃的圆规,当时是个很新奇的比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 因为认识圆规的人并不会很多。这个事物是有些生僻的, 但放到现在,小学生都用过圆规,所有人脑海里立即能出现 画面,这个比喻的生命力更强了。 不管是写诗、写比喻句,还是写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