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接受特写镜头作为电影语言的一种方法和观念,但随后对其使用经历了质疑和抑制。特写镜头最初被视为揭示内心活动的有效方式,但在中国文化中却遇到了挑战,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视觉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电影对特写的使用经历了热衷到质疑再到回归的过程,最终稳定在中景为主的景别倾向中,这体现了华夏“中和”美学的要求。中国电影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境遇和文化抉择,在景别系统的演变中得以映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特写的引入与质疑
自20世纪20年代起,特写镜头作为方法和观念被引入中国电影,随后被质疑。它在中国文化中遇到了挑战,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视觉文化传统。
关键观点2: 中景的稳定倾向
中国电影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从热衷到质疑再到回归的过程,最终稳定在中景为主的景别倾向中,这体现了华夏“中和”美学的要求。
关键观点3: 景别系统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电影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境遇和文化抉择,在景别系统的演变中得以映现,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现代适应性。
文章预览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4年第4期 李镇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 要: 自20世纪20年代起,特写镜头曾作为方法和观念被引进,近景系统继而一度流行,随后被质疑。它与远景系统和中景系统随着时代的需要此消彼长,最终稳定在以中景为主的景别倾向中,呼应着华夏“中和”美学的要求。景别倾向的历时性变化和共时性关系,映现出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境遇和文化抉择。华夏礼乐文明在景别系统的演变中表现出现代适应性,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 特写 景别 中国电影 儒家文化 中和 景别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中国人对电影景别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的标准并不统一。为了便于表述,笔者在分析作品的景别时,以当代的电影工具书《电影艺术词典》 1 为参考,暂将电影景别的倾向性大致分为三类,即“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