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如果说十年前去香港旅游是惊鸿一瞥,那么现在则更像是落日黄昏的约会。香港是失落之城,早已步履蹒跚,而你还是壮年。你在太平山顶等她,她却只能拄着拐杖前来。
全亚洲那么多旅行目的地,为什么非要选香港?没理由的,曼谷有微笑,没有臭脸服务生,首尔有更便宜的护肤品化妆品而且直接可以在机场提取,东京则更不用说。说起香港,只有我们这代人的港片情结而已。
第三次抵港,已经厌倦了茶餐厅,也厌倦了名牌购物街道,能想起来的只有那些剑走偏锋的目的地,网路上早已update了新的拍照和游玩地点,但尽兴而去,结果却是败兴而归。
不过仍旧有些地方,是值得去的,是地图上不经意绕过的圆点,它给你悄然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这几年做攻略的心得是——大部分游客写的攻略都很烂,不如官方文字清晰,比方说,如果想系统游玩香港,直接上旅游局网站即可,它条目列得清晰,将古迹、游玩甚至文创新区都一一列了出来。
抵港翌日,打算去中环上环逛逛,而【陆羽茶室】是忽然涌上心头的名字。舒淇在歌里唱——“请到中环史丹利街等我,我会在陆羽茶室等你。”
【陆羽茶室】
香港小巷逼仄,在中环这种地方,迷路是分分钟的事。而陆羽茶室颇应了一句话“万人如海一身藏”,在大大的招牌下,却是一个古早小门脸,开门侍应依旧是印度人,玻璃上是英文字——“Luk Yu Tea House”。
这里很迷人,不止是旧吊扇,绿璎珞灯和双鬓斑白的侍应,更因为这里每张椅子上都坐过许多秘密——有阔太手持茶杯,轻轻唤来waiter,调查丈夫是否和小三有染;也有富豪喝茶间隙,遭杀手爆头暗杀……传闻这里曾拒绝过英女皇,也传闻这里是旧香港文人墨客最爱食堂(南海十三郎经常来此等一位粤剧名伶)。总之,在昏黄灯光下,适合构思剧本,适合把看过的老港片再在脑海内循环一轮,适合和朋友说些悄悄话。
这里没有古董,因为大部分在座的人就是古董与化石,稍稍抬起头,迎面撞上一位西装革履,戴礼帽的老者,瞬间穿越民国旧上海,这是一种早已遗失的古老做派,做作却迷人。
不过说到点心与出品,我实在是品不出好坏,但这一顿,吃得值。
【上环乏人问津的街道】
把吵闹的中环推开,乘坐半山扶梯到上环,中途千万不要去喝兰芳园的奶茶,这体验实在是受虐,不仅店员态度不佳,奶茶也未见得多么好喝,还不如澳门小店仔细熬煮的丝袜好。由兰芳园向上,坐电梯到上环附近,会寻到许多游客较少的街道,越往上走,人越少。许多小店值得停留与闲逛。
偶然遇到一个叫select18的小杂货店——古董眼镜、帽子、收音机应有尽有。在地少人多的香港,遇到这样的地方,当然值得更多停留。
【PMQ元创方】
坦白来说,这个由旧警察宿舍改建的创意街区并未令我惊艳,这里并没有比上海、北京,或者曼谷更好,在人烟稀少的园区内,偶有游客经过,外籍较多,也算是中环附近难得的一处静谧之地,但文创力量并没有想象的强,很多店售卖与展示的物品没有超过我的想象力,比较无趣。恰好经过可以逛逛,专程前来没有必要。
中环上环附近当然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目的地,譬如煤气灯街,譬如石板路,譬如楼梯街,譬如艺穗会,但真的没有必要特别去寻觅,那会让整个行程淹没在找路里,找路的感觉非常不好。而且即使到了目的地,也会发现各种到此一游的游客聚在标志性地点打卡,要排上位置都很难。
这次选择来香港,是一次偶然决定,但不得不说到一年前一个豆友PO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半月形海岸,海水澄澈明净,后来终于知道这里是麦理浩径浪茄湾,于是想着一定要去看看。徒步麦径,听起来并不难。
在香港的第三日清晨,乘车先抵达了一个叫西贡的地方,早晨风雨飘摇,海边冷风连连,离岛气质尽显,在西贡转了三圈没有找到去麦理浩径的小巴车车站,中途问了两个本地人,一个男青年看着我的皮鞋直接说:“你确定是来行山的吗?”
“哗——行山的话,要走几天几夜呢~”
最终大家在普通话粤语之间切换了无数回后我终于问明白了小巴车车站位置,然而这班车每日发的班数有限,下一班要到下午四点,实在是太晚,于是只好选择坐出租车前往。
开出租车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话痨老伯,我简直想封他为西贡车神,之前实在是没有做好功课,不知道麦理浩径的山路如此崎岖,许多峰回路转之处,好多路根本看不清前方是什么,老伯一个弯拐过去,两个弯拐过去,而最恐怖的是途中要经过两个大坝,大坝由山石垒成,两边并无护栏,我怀疑直接冲下山路是极容易的事。
【麦理浩径】
说回麦理浩径,这是香港最出名的徒步地点,一共有十段路,全长100公里,我本来想走的是第二段,即北潭涌至浪茄(10.6公里,3.0小时,难度:*),这个难度是网上看来的,我心想多容易,是不是老伯都可以走?但完全错误,沿途不仅有几头黄牛挡路,而且差不多走了十来分钟,就能到一个悬崖似的边上,仅最手边有膝盖高的低矮扶手,而右手边则是没有护栏的大海,路大概也就只能够一个人通过,没有阶梯,是一个螺旋朝向的坡度,我也看不到前面的路究竟长什么样子,这下直接被吓得怀疑人生。
最终在我妈和我的双重恐惧下,败下阵来,在东坝附近坐了坐,便打道回府。但这次经历绝对是整个旅行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刻——在没有人烟的地方,独对大海,不知道前路,不知道后路,空有美景作陪。
这次的经验教训是普通人还是走第一段公路比较好,没有山路,没有危险,到东坝北潭涌附近就可以欣赏到壮丽风景了,如果真的打算好好挑战麦理浩径,还是把装备备齐全再走。
但听说香港有个组织,叫“毅行者”﹐要求参加者四人一组﹐于48小时内完成那100公里的山路。
完全想不出没日没夜的跋涉麦径是何感觉。但西贡和麦理浩径的确值得好好游玩至少一天。
麦理浩径是一个容易让人思考人生的地方,打算再开一篇专写麦径,此篇暂表不提。
随便打开一个网页搜索香港,都能找到一些拍照打卡地点,其中最出名的大概要属彩虹屯和怪兽大厦,据说彩虹屯就是香港的廉租房,而怪兽大厦也是贫苦阶层聚集地,不知道本地居民对“我们”这些入侵的拍照者作何想法,或许我们才是入侵的怪兽。
【怪兽大厦】
千万不要迷信网上的照片,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一定会被吓到,首先,要拍到网上流传的照片并非易事,必须经由一个歪椅子和垃圾桶爬上石阶,然后站在石阶上仰面朝天,才可以拍出那种电影感的场景。
和热火朝天拍照的各国年轻人不同,街坊阿婆就是静静围在一圈打麻将而已,她们大概不会理解这些穿着光鲜的年轻人为何要爬上又臭又脏的地方,就为拍一张照片吧。
怪兽大厦值得不值得来是一个强烈迷思,毕竟把照片PO到朋友圈后,还是会有很多人高呼哇好酷,哇我也要来。在虚荣心之下,这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简直是一个谜。
如果说怪兽大厦尚且还有点电影感,那么彩虹屯在某方面简直让我生理不适,尽管这里分分钟就能拍出刷爆INS的彩虹色小清新图,可是到了现场才觉得其无趣,因为彩虹屯不是我们的背景板,它是居民楼啊。经彩虹屯去停车场顶楼的路上看到一个“防自杀中心”,才深深觉得那是我该去的地方。
在香港的倒数第三天还去了一个颇有唐韵的地方——“志莲浄苑”。
【志莲浄苑】
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清净的寺庙了。游客少,禁香火,一切看起来就像京都小路一样,安静,让人觉得可以好好坐一天。
实际上,志莲浄苑曾名“女众十方丛林”,这个名字更简单直接,表明此处实为一间尼姑庵,但我的确也没见过如此气象磅礴的尼姑庵,在游走其内的瞬间,甚至产生一个念头,要是能在此终老余生,也算一桩妙事。
寺庙内有两方莲池真是盛唐气象,听说有一处是梅艳芳捐赠,莲池外,牡丹妖娆,会让人想起杨贵妃,唐被日本学走了,明被韩国学走了,明明是唐的气息,却处处误会在京都。
就连店的眉目招牌也像京都,如果穿一身和服就过去,也毫无违和感。不过想来这个地方已经被传播出去了,慕名而来的欧美和韩国游客不少。
离开志莲净苑后就来到了香港大学,这是张爱玲的母校,我到的那天风雨飘摇,游客极少,几次三番走错路后被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女学生直接带到了目的地(香港大学里还是好人挺多的)。
【香港大学】
张爱玲在小说里反反复复写到自己在香港度过的那段求学岁月,外头炮火震天,而她还要不停备考。她在《小团圆》里写“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
在香港大学旧教学楼主楼,漫步期间,好像下一秒就会碰到女学生张爱玲,脚下的花砖,抬头的欧式建筑,有点像赤柱的“美利楼”。
港大是值得来一次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张爱玲,还因为站在万丈高楼中央,还要有一颗求学的心。
现在回想起来,在香港不停走走走的几天内,几乎只对麦理浩径和志莲浄苑印象深刻,因为他们独属于香港的另一面——宽阔、人烟稀少,没有在任何一部港片中出现过。
中途也去了一次油麻地,整个庙街旧的仿佛龛进岁月里,无人动过,路边竟然还能看到早已在大陆消失的老租碟店,门口猫咪见我观望,立刻露出凶像,真的是只看门猫呢。
在香港呆了近一周后,便从屯门乘船去澳门,出发前,香港亲戚一再塞东西到我们手里,仿佛我们还是几十年前物资匮乏的大陆“难民”,可我又不好意思讲如今上海什么都有,根本没有把小小港岛放在眼里,但话到嘴边又说不下去,还是继续伪装“穷亲戚”比较好。
【澳门路环】
对澳门的地理位置没有概念,于是把酒店选在了远离大三巴的氹仔,抵酒店不久后,就跳上出租车前往路环。到路环后已近下午三点,安德鲁咖啡店已经满座,我们在咖啡厅门口等了等,不远处即是海滩,路环人少且安静。一百多年前,路环是一个海盗出没的地方,当时岛上一片荒芜,地势险峻,无人居住,1910年时,葡兵与海盗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战。
安德鲁咖啡馆内做蛋挞的师傅和侍应似乎都是葡萄牙裔,热情,会一点粤语,不过更感人的是价格,真的很平价,在这里坐一下午,和朋友聊聊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澳门是双子座,一面是威尼斯人和赌场,浮夸、娱乐,一面是路环,破旧而安静。我没有去赌场,只去威尼斯人看了看,那里金碧辉煌,游客不停在拍照,会让人产生幻觉。
而路环和氹仔的老街则是把幻觉打破的地方,原来澳门只是一个安静的岛屿而已。
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时,我还没去过北京,更没来过上海,觉得香港繁华、美,一切都是印象里该有的样子,但十年一觉,我也长大了,也去过更多地方,忽然就理解了香港的失落与骄傲。
和朋友讲,香港像那种生于暴富之家的落魄仔,曾经有钱过,而如今却只能吃老本,你看《溏心风暴》拍到三,居然从经营鲍鱼生意变成卖奶茶,如今,风水真的轮流转了。
但,旧也有旧的好,只是这风光与落寞最后都不会对底层人民产生什么良好影响,他们必须把自己悲苦生活咽下去,就像生在大陆的我们一样,即使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我们依旧是随时随地会被甩出去的小虾米,分离机会将我们分离出去。
突然想起那首歌——“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母亲究竟在哪儿呢?听的时候竟感觉自己像是亚细亚的孤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