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痴情老人

王老师的故事(十三)

痴情老人  · 简书  ·  · 2021-01-14 08:42

文章预览


编者按

作者是我的大学同学,退休后写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饶有趣味,可读性强,尤其每篇文后的后记或点评,可谓画龙点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题,又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经独家授权,在“今日头条”推出《王老师的故事》专栏,每天两期,每期发布一二则以飨读者。

王老师的故事(十三)

文/王静江




学校里的果树

我们村的小学建于六十年代,原先这里是大队的果园,西围墙边还留有十棵桃树。

搬进新教室时,已是期末。校长就在集会时大讲“爱护公物”,爱护新课桌,不准在墙上涂画,不准摘桃子,等等,我们也不知听进去多少。

“知了、知了”叫得起劲的时候,桃子熟了,我们也放假了。

放假的第二天,同班的张学明、徐先军就来找我,说去学校摘桃子吃。

我那时刚读完六年级,还是少先队的大队长。觉得这是同学看得起我,就又叫了两个五年级的邻居,悄悄地爬围墙进了学校。

刚摘了两个桃子,就听见办公室那边有人大喊:“住手”!我下了树便被总务主任方老师抓住了。

我们在办公室里写检讨,作为少先队的大队长,我是第一次写检讨,第一次深刻地知道:公家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

六年后,我中师毕业,回母校任教。

每到桃子快熟的时候,总有学生偷摘桃子。已在这里当了十多年校长的徐裕满,亲自抓了禁摘桃子的工作。

西围墙上全是白石灰标语:“爱护公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禁止偷摘”。

有一段时期还出现过“偷摘一桃,罚款一毛”。但偷摘现象不绝。徐校长那里的检讨书叠放了书本那么厚。

桃树老了,结的果很小,徐校长派人挖了重栽,还添了若干杏、李。杏是五月熟的,孩子们下课十分钟,都会跑到西围墙边来看红红的杏子。检讨书比往年多了好多。

有一次放晚学后,一次就抓了十多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办公室后面排了两排。徐校长象上课那样在办公室里的大黑板上写了“瓜田李下”。

他告诉学生,这是个成语,取自“瓜田不纳履(鞋),李下不整冠”,解析了一下词意,然后每人发了一张课堂作业便笺,要求大家用这个成语写一篇小作文,中心必须讲清楚古人为什么瓜田不纳履(鞋),李下不整冠?题目自定。

这可是很有创意的“检讨书”。

我可能是我们学校写“偷桃检讨书”的鼻祖,工作六年后,我成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我也一直关心着孩子们的德育成长。我可以自豪地说:“从我们村里出来的绝大多数小孩是不会拿别人的东西的。”

后来我们的学校成了中心小学,邻村的小孩都到我们这里上学。一次校务会议上,新来的毛校长主张把所有的树包括果树砍了,理由是:

1、用不着做烦人的“禁偷”工作。

2、安全(不会发生小孩从树上摔下来的事故)。

而绿化则可以种花种草。我反对,却理屈词穷,最后以4:1通过毛校长的建议。

半年后我在江滨大堤碰到已退休的徐裕满校长,我说起了水果树被砍了的事,他感慨地说:

“教育不是想方设法消灭犯错的条件和试错的机会,而是培养孩子明辩是非的能力和承担试错后果的担当,只是教人识字认数,就能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故事全然虚构,请勿对号入座,若有雷同,纯属偶然)

20160617


后记:

我一生只写过一次检讨书,那是读初三时在学校里摘了一个还不能吃的青桃子,被班主任方明通老师抓了个正着,被迫写了检讨书。

不久前遇到参加退休教师会议的已90岁的方老师,便想写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那天还遇见我下放时在中心小学代课时的同事,想起他常说的“只是教人识字认数,就能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这篇故事就出炉了。

我发至网上,征求意见。我的学生给了一些点评:

“教育不是想方设法消灭犯错的条件和试错的机会,而是教会孩子明辩是非能力和承担试错后果的担当,从这个角度看,王老师的教育理念好!”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在群里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小时候从没干过偷桃摘果、采花折枝、划桌涂墙等损坏公物行为的同学有几个?从没干过的举个手。”

“小区里面的杨梅呀、枇杷呀一旦结果子,很多保姆就纷纷乱采摘。说明从小的教育很缺乏。”

“但是让小学生每天望着诱人的桃子做巴甫洛夫实验,然后是邱少云式的道德考验,……干脆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共享成果,期间围绕桃子学校相关的生物科技,观察日记,诗歌,历史,也可以内部销售锻炼商业意识。”

“我很欣赏这问只是教人识字认数,就能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稿子修改后2016-7-6被《今日江山》刊登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