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网
长江网(www.cjn.cn)是经中央网信办批准的全国重点新闻网,立足武汉,辐射长江,面向全国,是“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今天看啥  ›  专栏  ›  长江网

中国科学家首创!打一针让锂电池“满血复活”

长江网  · 公众号  · 互联网短视频 科技创业  · 2025-02-13 12: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和有机电化学结合设计出一种锂载体分子,通过注入废旧衰减的电池中,可以精准补充电池损失的锂离子,实现电池容量的恢复。这种技术可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显著提升,且新设计的锂载体分子具备良好性能要求和兼容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锂电池的衰老和报废问题

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锂电池会衰老和变坏,造成电量不足和环境污染。

关键观点2: 科学家的创新成果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和高悦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种锂载体分子,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电池中,补充损失的锂离子,恢复电池容量。

关键观点3: 技术提升与优势

该技术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大幅提升,从数千圈提升到超过数万圈。新设计的锂载体分子满足严苛性能要求,成本低易合成,与各类电池组件兼容性好。

关键观点4: 应用前景

该锂载体分子已成功在多种锂离子电池器件上实现应用,为锂电池的再生利用和环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章预览

锂电池是手机、电脑、电动车等的主要供能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锂电池会衰老甚至变坏,给人们带来电量不足的焦虑,而且报废的电池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能否像给人看病一样,给“衰老生病”的电池打一针,让电池“满血复活”?这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想法被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高悦团队,通过将人工智能(AI)和有机电化学结合,成功设计出从未被报道的锂载体分子。 该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实现容量的恢复。 使用这一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 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万—6万圈,在国际上尚无先例报道。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在《自然》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