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过程,并指出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选择取决于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利率走廊机制的操作原理、中国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利率走廊的路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
中国正经历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趋势。但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差异和对市场主体的敏感性。
关键观点2: 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差异
数量型调控主要通过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节基础货币数量;而价格型调控则主要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手段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成本和预期,实现政策意图。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并无绝对优劣,选择取决于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观点3: 利率走廊机制
利率走廊是中央银行通过设定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在目标利率附近的机制。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的7天期回购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以7天逆回购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利率走廊机制。
关键观点4: 当前存在的问题
利率走廊存在的问题包括利率走廊过宽、价格目标过多以及货币传导不畅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利率走廊的有效性,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关键观点5: 完善利率走廊的路径
提升DR007的市场基准利率作用、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畅通货币传导机制等是完善利率走廊的关键路径。
文章预览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期,但还需要继续发挥数量型调控的作用,这需要不断权衡、因时制宜、动态调整。 文丨孙丰伟 根据政策工具和中介指标的不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有两种主要类型:数量型和价格型。 前者以货币数量为中介指标,主要通过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节基础货币数量,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后者以利率为中介指标,主要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手段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成本和预期,进而改变其货币需求和行为,实现政策意图。 理论上,量与价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当数量没有处于合理区间时,价格传导机制就会出现问题;同样,不考虑价格因素,也会影响数量型工具的效率。货币调控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上的分歧。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