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新闻界
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今天看啥  ›  专栏  ›  国际新闻界

社会阶层关系下网络新词的修辞变迁与概念“出圈”(2010-2021)

国际新闻界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11-29 20:3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后,汉语新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端于网络并快速回归线下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这些新词强化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并在情绪达到阈值后形成社会共识,影响社会群体获得共同体认同。文章作者彭华新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文章探讨网络新词如何反映社会建构和阶层关系,分析其修辞变迁、社会反馈力和可能的危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网络新词的特征

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汉语新词快速从网络回归线下,参与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强化社会阶层刻板印象。

关键观点2: 网络新词的社会影响

新词在情绪达到阈值后形成社会共识,影响社会群体获得共同体认同,从而建构抗争主体。

关键观点3: 修辞变迁与策略

网络新词修辞主体“民间化”,采用“以退为进”的修辞策略,形成消极动员和情绪沟通功能。

关键观点4: 社会反馈力与潜在危机

网络新词具有消极动员效果,可能导致“全民抑郁”和阶层撕裂,同时其非审美性词汇有助于情绪沟通。

关键观点5: 研究意义与局限性

研究网络新词反映社会建构和阶层关系,分析其修辞变迁、社会反馈力,但缺乏与其他历史阶段新词的直接比较,弱化了网络新词的历史价值。


文章预览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摘要 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的10年间,汉语新词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这些新词发端于网络,并快速地从网络回归线下公共生活。与任何历史时期的“新词繁荣”类似,这些新词大规模地参与了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网络新词在进入日常社交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社会已有的阶层刻板印象,其阶层指涉并不仅意味着客观的阶层定位,而且在“阶层自我定位”中不断感染网民情绪,当情绪达到一定阈值之后,形成社会共识。在此之下,针对新词意义的全民论辩已经出现,社会群体以此获得共同体认同,从而建构抗争主体,但这种抗争意识是在承认“我弱”的背景下完成的,民间将其演绎为退出机制。“退出”作为消极情绪策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动员能力,通过无需“讲理”的方式获得共情,实现概念“出圈”。 作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