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虾饺糊
自由派,许卓然。 坐标南京。微信ID:June_XZR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虾饺糊

素描舒伯特(二):曾也起舞的日子

虾饺糊  · 简书  ·  · 2018-05-16 17:20

文章预览

“他只为了艺术和一小群友人而存在。”

——《维也纳大众剧院报》讣告,1828.12.27

这是在舒伯特逝世一个多月后的讣告上一句话,短短几字粗略又不失准确地为这位伟大却低调腼腆的艺术家作了一副速写。

朋友与家人在舒伯特的早期生活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任何作曲家都会有朋友、合作者、崇拜者,不同寻常的是,舒伯特似乎一生都与一群朋友联系在一起。


· Zehn Variationen in F Major D156

这首变奏曲,是我最近才通过一张有如大杂烩般的舒伯特作品乱序专辑初次接触到的。是上个月清明节假期的晚上,我在练舒伯特三首钢琴小品其二(Drei Klavierstucke D946: No.2 in E Major. Allegretto,这部作品我非常喜欢,之后也会写到),于是在网易云音乐上找各种版本的来学习对比,偶然发现了这张专辑。

封面很美,是两个甜美的穿着欧洲中世纪盛装的女孩子,华丽优雅的画风很像ARCHIV公司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封面。我窝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点开专辑,播放的第一首就让我不由自主坐直了起来:当时,就是这首变奏曲。

有些困倦地听着恬静的主题旋律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一分钟之后变奏一行云流水般的装饰音在主题旋律稍作停顿后优雅地倾泻而出时,旋律也跟着流动了起来。紧接着是变奏二,旋律在一个颤音后突然紧张了起来,跳跃了起来,似乎是舞台的帷幕被使了一把劲拉起,与上一段轻柔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反差——整齐的八度音阶奔跑着跳跃着,蓬勃着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张力,在音符中,在旋律中,也在演奏者的手指间,我的困意开始消失。变奏三迫不及待地闯入了,是更不安的低音快板,似乎在快马加鞭催促着什么,又像是积蓄着能量将旋律的浪潮推到顶峰——果然!紧接着的是浪花一般的琶音组,一组高过一组,一个浪头高过一个,听着心情也如冲浪般的被刺激的旋律推上浪尖。然而之后的变奏四却是扬后之抑,旋律又内向了起来,舒缓了起来,甚至有些忧伤的意味,似乎是盛宴之后的惋惜,又像是穿越繁华闹市中一条幽静的小溪,最终减慢减弱至渐渐消失在寂静中。变奏五又稍稍活跃了起来,高音和弦悬在以调音小心翼翼地出场,像是静悄悄夜空中下起的流星雨,渐渐地,低音伴奏偶然插入,和弦大胆了起来,在结尾似乎又欲言又止,回到了之前的保守与矜持,回到了静悄悄、黑漆漆的夜幕,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变奏六却出乎意料地有些鲁莽地进入,低音和弦琶音沉重地强势地主导着旋律,高音部分也不甘示弱,一个音一个音地砸在琴键上,甚至有些气势汹汹,犹如是犹豫之后的果断,优柔寡断之后的义无反顾。变奏七的出现又像是抹平了之前所有的情绪,优雅的风格很像是变奏一,独自轻盈跳跃着回旋着并流动着,继而自然地过渡到一个稍高的音域翩翩起舞着,最后像一只蝴蝶一般随意栖息在一朵花苞上。变奏八将整个主题推向了高潮。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连续波浪式的八度切分音俏皮又华丽,整个世界都随之节奏跳跃起来了,让我困意全无,不禁痴痴地点着头跟着切分节奏打起了拍子。变奏九开始为前部分收尾了,梦幻般的几段长长的高音颤音,几个虚无缥缈的回旋,预示着不久的之后从梦境回到现实。变奏十接着又是急促如雨点般的进行曲式前行与追逐,愈发强烈的旋律似乎就要燃烧起来的时候,却骤然安静下来,又轻巧地、矜持地漫步着,最后以一个惊人的重音与华丽音阶收尾,全曲终,宴席终究散去。

我几乎从不喜欢单曲循环,然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不由自主地反复听着这首变奏曲——它复杂多变的构建与欢快有感染力的旋律不会使我厌倦。之后的某天晚上独自从健身房回寝室的路上,我听到变奏八时再也忍不住,随着切分音符一蹦一跳起来。

显然,D156看出,这是舒伯特早期的作品。有多早呢?最近研究了舒伯特生平发现,大概是他十七岁写的。世人惊叹于莫扎特的少年早慧,然而都不太理会他早期的作品。门德尔松少年时期的作品数量占其所有作品比重最大,而很少进入音乐会保留曲目中。少年舒伯特也许在天赋方面与二者相较稍逊一筹,而其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在1820年,也就是他二十三岁之前完成的,其中几十首都最终成了保留曲目。最早是在十三岁时,舒伯特创作了长篇狂想曲,小作曲家郑重地标明了日期:“1810年4月8日开始创作,5月1日完成。”

其父察觉了舒伯特在幼年就已显现的音乐天赋,于是求助专业了音乐教师。舒伯特师从霍尔泽时,后者感慨:

“我想教他那点儿新玩意,他早已知道了。”

之后的老师卢启卡表达了类似的慨叹:

“我什么也教不了他,他已经从上上帝那里学会了。”

在七岁时,舒伯特通过了皇家宫廷乐长安东尼·萨列里的考试,之后便一直师从他继续深造。

舒伯特是真正的自由作曲家,没有头衔或职位。早期的舒伯特以高产著称,其作品也大都是为与朋友的聚会而作,或是即兴创作。我是最近才了解了他的生平,从这首清澈跳跃不带一丝忧郁的变奏曲中,我似乎看到了聚会上的舒伯特在尽兴弹奏,朋友们环绕着这位温和腼腆的音乐天才而坐,专心致志地聆听着享受着,那一刻,他就是聚会的中心,是音乐的中心。

这群人基本上都是出身显赫且很优秀的年轻男子,舒伯特和他们生活、工作、旅游、娱乐。而与他的朋友们背景很不同,有着杰出音乐天赋的舒伯特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他在一所优秀的学校靠奖学金生活,从而接触到了如此朋友圈子。舒伯特天性温和合群,在同时代的众多画作中,舒伯特总是与朋友们在一起,相处融洽。当时许多这样的聚会有一个名字:舒伯特之夜。主要是大部甚至全部演奏他的音乐,常常是舒伯特富有的朋友举办的,营造了非正式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大家聚在一起交谈、饮酒、跳舞、演奏舒伯特的音乐——舒伯特是整个聚会的核心。白天创作一些小作品,晚上就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环绕着钢琴而坐,认真聆听着,那是舒伯特早期无忧无虑生活的写照。

朋友们待舒伯特很好,没有音乐稿纸时,朋友们送给他;给他提供机会接触各个艺术门类;向出版商,音乐家,以及歌德(舒伯特谱写歌曲总是引用歌德的诗篇)积极推荐他;为他提供住所,有时一住就是一年。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舒伯特的生活轨迹。

早期的作品中,许多都体现了这种感染力极强的欢快情绪,与其后期作品中常常透露的痛苦不安形成了鲜明对照——澄澈明亮的音乐之后,却是毫无征兆的悲惨命运。

在舒伯特生命的后期,其友人也逐渐脱离了曾经的圈子,舒伯特死后,朋友们更疏远了,这或许并不仅是因为舒伯特是他们凝聚的理论,更是因为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使其分道扬镳。因而他们中很多描述舒伯特的怀旧情绪,大概不但是追忆舒伯特其人,也是缅怀自己失去的青春。


真希望时间可以永远定格在舒伯特之夜上的那一刻,永远年轻,永远天真,永远永远无忧无虑。就像此时此刻,希望时间可以暂留于此,暂停在那个听到喜欢的变奏曲便毫无顾忌地在路上跳跃的姑娘身上。


许卓然

2018/05/16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