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在1990年后进入螺旋通缩状态的原因,特别是“通缩缺口”的存在及其影响。文章详细解释了通缩缺口、通胀缺口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资产负债表受损后如何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进而产生紧缩缺口和通缩缺口。最后,文章阐述了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以及通缩结束的条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通缩缺口和通胀缺口的概念及影响
文章指出,理想的经济状态下供给与需求相等,但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总需求不足或过剩的情况,分别形成通缩缺口和通胀缺口。这两种缺口都会影响经济平衡,导致价格水平偏离均衡状态。
关键观点2: 资产负债表受损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文章强调,当资产泡沫破灭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会缩水,而负债不变,导致所有者权益大幅缩水。这会使企业、居民的风险偏好迅速下降,目标转变为修复资产负债表,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关键观点3: 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
文章通过具体例子详细解释了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当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时,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不足,产出过剩,形成通缩缺口。随着需求的持续不足,产品销售减少,居民部门收入下降,通缩缺口进一步扩大,经济陷入螺旋通缩状态。
关键观点4: 通缩结束的条件
文章指出,通缩结束的条件是居民部门无法再节省开支,无法产生新的储蓄。当总需求等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通缩缺口消失,经济进入紧平衡状态。
文章预览
通缩缺口的存在导致日本经济在1990年之后进入螺旋通缩状态,直到缺口被填平。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是缺口。 在理想的均衡状态下,所有生产的产品都可以被出售,供给与需求相等,收入与支出相等,经济处于“完美”运行状态中。 但是,多数情况下,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如果总需求不足,生产的产品卖不完(过剩),或者工厂的开工率不足,产出水平低于理想均衡状态,这里存在“通缩缺口”。此时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水平低于均衡状态。 反之,如果需求过剩,生产的产品不够卖,或者工厂产出超过均衡水平,这里就存在通胀缺口。此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高于均衡状态。 “通缩缺口”是日本螺旋通缩的原因之一。 上一期我们讲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这里我们还会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