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施爱东教授是一位专注于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其学术生涯涵盖了从关注普遍的民众、地方社会民众到关注社区民众、弱势群体,并重视民众中的个体。施教授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民众生活,挖掘并记录普通工匠、艺人的生活史、成长史及其社会关系史。他反思了民俗学研究的焦点,从传统的群众性节庆形式和仪式表达转向更微观的家庭调研和个体世界的探究。施教授在研究中强调个体的思想表达、经验呈现和诉求特征,强调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并呼吁对族群特性进行更全面的理解。他的学术道路从关注“中国龙”的研究到网络谣言研究,再到对个体民俗志的探讨,展现了他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兴趣。施爱东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对学术研究的看法,以及对于学术生态的反思。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施爱东教授的学术生涯
施爱东教授从关注普遍的民众、地方社会民众转向关注社区民众、弱势群体,并重视民众中的个体。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民众生活,挖掘并记录普通工匠、艺人的生活史、成长史及其社会关系史。
关键观点2: 对民俗学研究的焦点转变
施教授反思了民俗学研究的焦点,从传统的群众性节庆形式和仪式表达转向更微观的家庭调研和个体世界的探究,强调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
关键观点3: 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施爱东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对学术研究的看法,以及对于学术生态的反思。
关键观点4: 对族群特性的理解
施教授呼吁对族群特性进行更全面的理解,强调群体是通过个体得以呈现的,但不能用个体行为来代表群体特征,也不能以群体标签来描述个体面貌。
关键观点5: 学术研究的兴趣转变
施爱东教授的学术兴趣从关注“中国龙”的研究到网络谣言研究,再到对个体民俗志的探讨,展现了他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兴趣。
文章预览
当代民俗学的发展,已经逐渐从关注“普遍的民众”“地方社会的民众”转向关注“社区的民众”“弱势群体”,并且越来越关注“民众中的个体”。民俗学试图通过普通工匠、艺人的生活史、成长史及其社会关系史来进入人类历史的细胞组织。我们民间文学工作者常常深入田野,挖掘和书写那些普通民间故事家、史诗艺人、民间歌手的学艺成长史。 可是,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要求各研究室整理书写本室“改革开放 40 年发展史”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民间文学工作者都在瞪大眼睛紧盯着外部世界,却忽视了作为民间文化普通工作者的一员,我们自身也是人类历史细胞中的一分子。 历史才过了 40 年,除了少数做出优秀成绩的老一辈民间文艺学家,多数研究人员的历史都已经模糊不清了,有些甚至已经近乎湮灭。即便是我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