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专注于外汇、跨境人民币、自贸区等跨境金融政策研究,持续输出跨境类干货文章。
今天看啥  ›  专栏  ›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及时性典型案例!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 公众号  ·  · 2024-12-06 20:0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在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数据中,关于银行在办理跨境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履约业务时产生的及时性错误的问题。文章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键点一:基础信息修改导致的及时性错误。

文章讲解了境内银行在修改基础信息时,如涉及收付款人的主体标识码、个人身份证件号码或对公/对私属性的改变,应如何正确操作。错误做法和正确做法的对比,强调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关键点二:跨境贸易融资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迟报误。

文章阐述了在跨境贸易融资过程中,原始经办银行与境内受让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要求,以及为何不及时通知会导致涉外收入信息迟报。同时强调了正确做法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关键点三:内保外贷履约未及时申报。

文章讲解了内保外贷履约业务的申报要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做法和正确做法。强调了反担保人在进行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数据时的责任与操作要求。


文章预览

原 创 声 明  | 本文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及时性是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银行修改基础信息、办理跨境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履约业务时,容易产生及时性错误。本期微课堂对照《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汇发[2022]22 号)和《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指引(2023年版)》(汇发[2023]10号)对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案例一:基础信息修改方式错误导致及时性错误 政策要点 《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关于基础信息的修改处理要求:境内银行对基础信息的修改如涉及收付款人的主体标识码、个人身份证件号码或者对公/对私属性的改变,境内银行应删除原错误基础信息,并在系统中说明删除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