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World丨US strikes ... ·  11 小时前  
CHINADAILY  ·  China丨New laws to ... ·  3 天前  
今天看啥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和外国朋友切磋了三招 | 评论君开讲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09-20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中秋节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庆祝中秋,体验和学习中国非遗,以及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情境。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秋节的文化交流

文章介绍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庆祝中秋,体验和学习中国非遗,展示中秋节的文化交流。

关键观点2: 中外文化互学互鉴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情境,包括武术、茶艺、指画和舞蹈等。

关键观点3: 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

文章强调了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关键观点4: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的和合共生

文章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调了中外文化的和合共生,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之美。


文章预览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裹着时代的味道,挺有国际范儿。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当地推出中秋活动。小朋友们可以体验中国非遗,学习用小面团,捏出各种可爱小动物。 在肯尼亚内罗毕,“千里共月”中秋联欢活动上,当地学生用英文演绎戏剧《嫦娥奔月》,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在不同的国家,仰望同一轮明月,感受情感共鸣,体悟文化意象。 中秋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引进、吸收了一些外国文化元素。巧克力月饼、冰激凌月饼,中秋舞会、赏月音乐会…… 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这是我们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品格。 前不久,我随“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走进四川乐山,更充分感受到中外文化通过互学互鉴,激发出的独特魅力。 先看以武会友。 峨眉武术学员展示峨眉拳、峨眉刺等功夫,刚柔并济、灵活多变。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