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关于网络购物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的消费提示。内容涉及“免密支付”功能的定义、存在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遭遇盗刷后的应对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免密支付功能定义及安全隐患
“免密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但存在被盗刷的风险,尤其在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
关键观点2: 消费者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建议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定期检查授权应用并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设置高强度密码,注意更换,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
关键观点3: 遭遇盗刷后的应对措施
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留存证据并向支付平台投诉。如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关键观点4: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提醒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消费者应主动管理支付权限,提高警惕。
文章预览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 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 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今天(25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 发布消费提示 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 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 而引发资金损失 ↓↓↓ 为何“免密支付”易成盗刷漏洞?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然而,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 若他人获取您的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小额免密累积大额损失。 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单笔上限(如1000元以下),但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隐蔽性强,难以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