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诗人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及其创作背景,包括杜甫草堂的建造、诗歌创作以及成都的文化氛围等。文章还提到了四川地区的人才辈出和文化底蕴,以及成都的宜居宜业和顺其自然的哲学观对当地企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诗歌创作
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成为著名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的四年半时间里,创作了271首诗歌,其中《春夜喜雨》等作品描绘了成都的美景和文化氛围。
关键观点2: 四川地区的文化人才
四川历史上人才辈出,包括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陈子昂、李白、杜甫等文学巨匠。这些人为巴蜀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关键观点3: 成都的宜居宜业
成都具有安逸宜居的城市性情,吸引人们来到这里旅行和生活。成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达,自古以来就与商贸和金融有着紧密的联系。成都的金融基因已经流淌了千年,现代金融企业如四川银行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观点4: 四川银行的企业文化
四川银行秉承“好雨知时 润物无声”的经营理念,体现了尊重规律、润物有情这一文化基因。其企业文化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的力量,将持续引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未来发展。
文章预览
诗人颠沛流离之心, 在成都得以安放 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这一年,他已经48岁,曾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一年内带着妻儿迁移四个不同的郡县,身心皆疲惫不已。 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份饱受流离之苦的疲惫之心,有一天会在蜀地得以安放。 来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红墙。(图/图虫创意) 杜甫在蜀中住了四年半,以草堂为家,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这四年半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写的。 在杜甫笔下,成都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在郊外,则是另一番景象:“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