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育才一小改扩建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式的高密度学校尝试,旨在通过调整各部分之间的耦合改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提升系统功效。项目包括扩建、拆除和现状校舍改造。新设计涉及操场位置的选择、树和操场共存的设计策略、旧建筑的改造和新空间的创造,以及功能组团的耦合。同时,也考虑了新旧校舍在形式语言上的统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校设计作为城市小微系统的表达
建筑师在设计学校时表达了对城市的理解,学校作为小微系统,其设计涉及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影响系统性能和功效。
关键观点2: 项目概况与现状
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总用地面积约23541.19平方米,包括育才一小用地和原育才第一幼儿园用地。项目涉及扩建、拆除和现状校舍改造。
关键观点3: 操场位置的决定性
在学校设计中,操场位置是决定性因素,其位置影响整个校园空间结构形态。该项目中,操场位置的选择经历了多次考量,最终选择了沿招商西路方向边侧放置。
关键观点4: 树与操场共存的设计策略
设计中考虑了高12米、树冠直径27米的黄葛树的存在,通过抬高操场、保持板下空旷等方式,实现树与操场的共存。
关键观点5: 旧建筑的改造与新空间的创造
项目关注旧建筑的改造和功能置换,通过多模式改造实现新空间的创造。同时,教学组团内部的功能性耦合以及教学功能和非教学功能之间的耦合也是设计的重点。
关键观点6: 空间秩序与通勤系统
基于耦合观念,小学校园需要简单直接高效的通勤系统和功能化的景观节点,这些元素共同形成校园的空间秩序。
关键观点7: 立面语言与功能性统一
在解决功能性问题的同时,也考虑新旧校舍形式语言的统一。通过增加阳台和绿植系统、扩大立面上的横向采光面积、增加水平遮阳和竖向遮阳系统等手段,使立面语言丰富并具有层级。
关键观点8: 腾挪与功能完备性
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校园功能完备性是一大挑战。通过腾挪的方式,确保在任何时刻学校都能有一个操场,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
文章预览
按:耦合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词,通俗来讲,它形容的是在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构成系统运行的逻辑和方式。那么通过调整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即可改善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有效提升系统功效。 南侧鸟瞰 与其说学校是某种建筑类型,不如说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微社会系统,那么设计学校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建筑师在表达对城市的理解。 育才一小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历史名校,因周边学位需求众多,原有校舍早已不堪重负,所以结合现有用地规模和学生规模,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决心以 60 班教学规模为目标对校园进行改扩建 —— 一次典型的深圳式的高密度学校尝试。 抬升平台、功能组团和多样性场景 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校园北侧为工业六路,东侧为水湾路,西侧为水湾直街(北接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