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似乎总是比其他人更耐寒。从人体内部的冷觉感受器数量、骨骼肌的颤抖反应、棕色脂肪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还提到了不同地区的居民在寒冷环境下的适应方式,以及食物热效应对体温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体天生对寒冷更敏感,身体局部温度过低会引发冷-痛觉感受器。
人体内部的冷觉感受器数量比热觉感受器多,且更贴近皮肤表面。当寒风刺激身体时,体表热量会散失,身体为了抵抗寒冷会采取行动,如骨骼肌颤抖产热。
关键观点2: 不同地区的人对寒冷的适应方式不同,与基因、生活习惯等有关。
来自温带和北极地区的人天生就更会哆嗦,他们的骨骼肌对寒冷的颤抖反应更高。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会产生代谢型冷适应,拥有更高的体表温度。研究还发现,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种有更高的挺立鼻梁,能让冷空气在入肺前得到充分加热。
关键观点3: 身体抗冻能力也与骨骼肌相关缺陷、棕色脂肪的含量有关。
快速抽动肌纤维中缺乏“α-辅肌动蛋白-3”蛋白质的志愿者,体温下降更慢。瘦子比胖子有更高比例的棕色脂肪,但其含量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此外,白色脂肪也能提供隔热效果,但它在人体内的转化也可以为抗寒增添火力。
关键观点4: 食物热效应也能提供额外的热量。
大口吃饭可以导致体温上升,不同的营养物质引发的食物热效应程度不同。例如,摄入、消化、代谢蛋白质的过程能消耗更多的热量。因此,想要在寒冷的天气里暖身子,吃肉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预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答案如下 (ID: theanswer163 ) 作者:蒋三岁 冬日的大街上,在羽绒服和棉袄扎堆的人群里,总少不了几个显眼包——穿着短袖的小哥、下半身失踪的小姐姐,与肿成“米其林轮胎”的你擦肩而过。 你戴着帽子、围巾、手套全副武装,严重怀疑自己和对方过的不是同一个季节。 难道他们天生就不怕冷吗? 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相比起高温,身体是更怕冷的。 人体内部的冷觉感受器数量比热觉感受器多出整整10倍,且分布的部位也更加贴近皮肤表面[1]。也就是说,人天生会对寒冷更加敏感。 如果身体局部的温度过低,还会触发冷-痛觉感受器,让人感到疼痛难耐。(图 / pixabay) 当一阵阵冷风直呼你的面颊,钻入你衣服里的时候,体表热量不断散发出去,你的身体就开始为抵抗寒冷积极地行动起来了。体表温度下降到36°C后,人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