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这一实验性项目,该项目旨在尊重自然与传统,为依靠绿洲牧场的原著民建造一个当代的家。文章涵盖了项目的背景、设计概念、空间使用、适应性、设计灵感、建造方式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项目背景与目的
该项目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旨在解决在遗产地生态保护限制下如何建造适应当代需求的‘家’的问题。
关键观点2: 设计概念与空间使用
设计采用‘草砖棚屋’概念,提供定牧家庭居住和旅游招待的可能性。建筑核心区域以草砖围护,采用当地民居常见的三开间布局,轻盈的棚屋罩起,创造出宜居的沙漠庇护所。
关键观点3: 适应沙漠气候
建筑通过热惰性墙体和气候过渡区的设计,确保室内热舒适性和低能耗。
关键观点4: 向日常乡土学习
项目从当地丰富的乡土建筑和日常景观中获取灵感,利用自然材料,发掘当地草泥型建造技艺。
关键观点5: 建造方式与特点
项目采用低技术建造方式,试验性地采用芦苇秸秆砖和盆湖胶泥等材料,辅以轻质的预制建材,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施工周期短,建造难度较低,具有在当地推广潜力。
文章预览
考察时间:11月1日 注:图文来源于gooood谷德设计网 当沙漠绿洲成为遗产地,如何尊重自然与传统,为依靠绿洲牧场为生的原著民建造一个当代的家。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是一个运用地方材料和建造技艺应对沙漠极端气候,探讨巴丹吉林嘎查传统居住建筑的生态延续与当代应变的实验性项目。 ▲鸟瞰图 ©吕晓斌 ▲顶视图 ©吕晓斌 “家”的困境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依靠其独一无二的“沙山-盆湖”地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沙漠中的点点绿洲,盆湖牧场养育了一个个以蒙古族为多数的传统牧民家庭。朴素的传统建造技艺使牧民们得以应对夏热冬寒、风沙肆虐的气候环境,但已逐渐无法适应他们除小范围游牧外的现代生活需求与经营需求。 近10-15年来,居民自发地在家庭空间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各类扩建,沙漠中艰难的材料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