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今天看啥  ›  专栏  ›  看理想

陈丹青:上年纪的人,肚子里都有一大包记忆

看理想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07-08 13:01
    

主要观点总结

陈丹青通过《上海赋》展览,探讨人与城市、人与故乡的关系,以及现代性对人们记忆和归属感的影响。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1934年到2024年的上海变迁,涉及不同年代的电影、摄影和绘画作品,呈现上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陈丹青表示,现代性带来了人的缺失,但人们通过适应和追求更好的生活,集体进入了现代性。他认为,归属感不是历史感,而是具体的感觉,尽管现代性消灭了故乡的概念,但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仍在变化,只是方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过去。陈丹青还提到,故乡不一定指出生地,而是人们与某个地方发生关系的地方。最后,他表达了对不同城市的看法,认为每个城市都塑造了他,但没有一个城市让他感到强烈的归属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陈丹青通过《上海赋》展览探讨人与城市、人与故乡的关系。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1934年到2024年的上海变迁,涉及不同年代的电影、摄影和绘画作品,呈现上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观点2: 现代性对人们记忆和归属感的影响。

陈丹青认为,现代性带来了人的缺失,但人们通过适应和追求更好的生活,集体进入了现代性。归属感不是历史感,而是具体的感觉。

关键观点3: 故乡的重新定义。

陈丹青表示,故乡不一定指出生地,而是人们与某个地方发生关系的地方。他提到,现代性消灭了故乡的概念,但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仍在变化,只是方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过去。

关键观点4: 陈丹青对不同城市的看法。

陈丹青认为每个城市都塑造了他,但没有一个城市让他感到强烈的归属感。他表达了对不同城市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文章预览

《繁花》剧照   陈丹青最近有点忙,他刚刚完成了《上海赋》的策展,一些音频节目也在陆续上线。   借着观展的机会,我们前不久在乌镇与陈丹青进行了一次长谈,以展览《上海赋》为引,聊人与故乡、人与城市的种种关系。   人的一生,可能就是不断地看与经历,然后年老时拥有一大包记忆,在沉甸甸的回忆中,撞见轻快的自己。 全文1.1万字 阅读时间约30分钟 01. 上海赋 陈丹青 :你是观众,你先谈谈对这个展览的看法好吗? 理想国 :好啊。我看完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信息量比较大。一进去是很大一面墙的文字,我在那儿站了挺久。我也听了导览,您也提到,这次展览的确思绪很多。 第二个是我的发现,我大概看出来了您分的群像,30年代到新世纪这头二十年,分了几组不同年代的人,在分别展现他们眼中的上海。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