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年轻人对“上岸”的追求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岸”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意义。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上岸青年’们的心理状态和选择背后的原因,包括考研、考公、留学等路径背后的意义贫困、焦虑、以及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人对“上岸”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时代情绪
年轻人集体感受到“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使得“上岸”成为了一种获取安全感的路径。
关键观点2: “岸”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意义
‘上岸青年’们选择考研、考公、留学等路径,一方面是应对社会压力的现实路径,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生活的不同规划和追求。
关键观点3: ‘上岸青年’们面临意义贫困的问题
他们往往沿着应试的惯性前进,盲目跟从主流道路,却忽视了自我探索和真正的人生规划,导致陷入意义贫困的困境。
关键观点4: 现实生活中的“岸”难以完全实现
即使‘上岸’,年轻人仍需要面对真实而确切的困境,如工作、生活、家庭等压力。
关键观点5: 父辈的期望与子女的选择存在冲突
父辈期望子女能够延续家族的荣耀,继续在社会中向上流动,而子女则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追求。
文章预览
北京地铁有个 “上岸站”, 被众多人设置成自己的屏保或头像。2024年,“上岸”和 “身体健康” 一同成为佳节里非常常见的祝福语。“上岸”仿佛是幸福乃至正常生活的开关,在此之前的阶段都像是临时性的、悬浮不定的,是仅仅作为过渡的预备役。 “上岸”和学者项飙提出的 “共同焦虑”(common worries)有着紧密的联系:年轻人集体感受到 “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游离于宏大和自我之间”, “过度自我标准化,不断把考学、绩效当作个人目的”。 如今,社交媒体上不乏有对“上岸”祛魅的声音,人们焦虑又茫然地发现,彼岸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上岸后依然要面对真实而确切的困境。然而,在社交媒体“不要卷、要旷野”的呼声中,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报名人数依旧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41.6万人。而他们艰难跋涉地上岸,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