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的过程,包括其延时确立的背景、六部体制的调整以及最终定型的过程。文章详细阐述了从朱元璋建立政权到建文帝时期,六部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反复,最终奠定了划分六部组织架构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背景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模仿元制建立了中书省,但吴中书省下未设六部,只有考功所和考功郎。此后逐步完善,直至设立太常、司农、大理、将作四司,初步搭建起中央行政系统架构。直至洪武元年八月,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才建立起完善的中央官制。
关键观点2: 六部体制的调整
六部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主要包括模仿唐代官制重建组织架构、废中书省前后的调整以及建文帝时期的改变。这些调整旨在充实和优化六部官制,提高六部独立处理国家日常政务文书的能力。
关键观点3: 六部体制的最终定型
在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反复之后,六部体制基本稳定下来,奠定了划分六部组织架构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在此过程中,“部”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凸显,完成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务主体机关的称谓由“省”到“部”的转变。
文章预览
点击“史学月刊” 即可关注我们 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张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 先省后部:明代六部体制的延时确立 朱元璋政权始于甲辰建制(1364年)。此前,朱元璋先后担任龙凤政权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356年)、左丞相(1359年),并受封吴国公(1361年)。甲辰年正月,朱元璋接受群臣劝进,并模仿元制建立了中书省。不过,虽有甲辰建制之说,但当时朱元璋既行用龙凤年号,故其所建中书省(以下称“吴中书省”),只是为了彰显其独立性,从制度上并未摆脱龙凤政权行省之实。如吴中书省下无六部,而有检校所、照磨所和都镇抚司,这些均与元代行省机构组织保持一致。不过,吴中书省下虽未设六部,却设立了考功所和考功郎。 此时考功所考功郎的品阶,既远低于吴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也远低于元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