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宇文微之

佛教牛人录30 “百花齐放”竞宗风(三)|净土之音

宇文微之  · 简书  ·  · 2018-01-18 15:13

文章预览

第九章 “百花齐放”竞宗风


三、净土之音

有句俗话叫“吃斋念佛”,一般被我们用来描述僧人或者一些佛教居士的生活,“吃斋”是讲戒律,这个我们后边说律宗的时候会再提到;而念佛,则与净土宗的关系密不可分。

净土宗也被称为净宗或莲宗,其教义以“信”、“愿”、“行”为主旨,教人念佛修行,以求往生净土。很显然,净土宗在佛法理论和哲学方面的贡献远不如禅宗、天台宗等其他宗派,但却很“亲民”,不要求人有慧根、去领悟,这非常有利于佛教在民间的流行和传播。直至今天,提到佛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净土宗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除了龙树这个“八宗共祖”的存在,净土宗在中国的奠基人有三位,即一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值得一提的是,净土宗的推崇的祖师之间大多是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的,而基本都是各自“发展”。

东晋时期的庐山慧远的事迹我们在第三章说过,当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一百多位名士创办了“莲社”,相约一同参拜无量寿佛,并且以东汉支楼迦谶翻译来的《般舟三昧经》为依据,开了念佛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先河。

这种念佛修行的方式和相关理论经北魏昙鸾、隋朝道绰的发展和丰富,在唐初时的善导大师这里终于正式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净土宗。

善导(公元613~公元681年),俗姓朱,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善导大约在十岁时便已出家,起初读了很多诸如“三论”、《法华经》《维摩经》等佛教经典,可是这位年轻的学生总觉得没有径达佛意,直到无意间看到一本提倡修行往生西方的《观无量寿经》,才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二十九岁的善导游历到了并州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的道绰大师那里。道绰当时在山西一带很有名气,《续高僧传》里说在他的教化下,当地“道俗向其绥导,望风而成习矣”,可以说是把佛教带到了群众中了。

在玄中寺,善导听了道绰讲的念佛功德相关的“净土九品”,很受启发,也很兴奋,当时就说:

“此真入佛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宋代志磬《佛祖统纪》)”

显然善导是觉得自己找到了修佛的法门和努力的方向。

向着这个方向,善导开始潜心修学念佛法门了。

蓝田悟真寺

道绰圆寂以后,三十三岁的善导来到了长安城东的悟真寺(在今陕西蓝田),在这里抄经念佛,还组织完成了三百余副描绘“净土变相”的壁画,一时间名满长安。

善导先后到过长安城的慈恩寺和光明寺,一直以“三经一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及“往生净土”的理论教导僧俗大众,成书于宋代的《净土往生传》里提到,善导当时“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真正做到了“大众化”传教。

善导的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当时的长安城里:

“以其化者,至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佛祖统纪》)”

可见,“念佛”这个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了。

当然,善导本人在修习上也是非常刻苦,《佛祖统纪》里说他“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尝不脱衣”,“一切名利,无心起念,绮词嬉笑,亦未之有”,可以说已经到了废寝忘食、心如坚冰的地步,实在让人感叹。

关于善导的圆寂,后人有“投身而逝”说(《佛祖统纪》)和“端身立化”说(元代普度《莲宗宝鉴》)两种,争议很大,但跟善导基本同时代的道宣的《续高僧传》里却完全没有“投身自杀”的说法,可见,善导应该不至于选择“自杀”这种疯狂举动,毕竟他的一生是以刻苦坚韧为基调的。

被称为净土宗三祖的承远同样是一位刻苦修行的大师,但不一样的是,承远大师并没有传教一方的光辉事迹,而是四方奔走,低调一生。

承远的苦行是名副其实的苦行,明代袾宏在《缁门崇行录》里说承远在衡山时,是:

“人遗食则食,不遗食则茹草木而已。有慕道而造者,值于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樵,以为仆从而忽之,不知其为远也”。

吃的是草木或者捡来的食物,经常蓬头垢面,被人当作仆从。

虽然没有什么著述,但承远以身作则,数十年苦行念佛从不间断,其感召力也是非常之大,前来受法的弟子达千余人。当时的皇帝唐代宗也知道了承远的事迹,敬慕之下为承远的寺院赐名“般舟道场”。

承远圆寂后,柳宗元亲为他写了碑文,其中说道:“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南岳弥陀和尚碑》)”,赞颂了大师的诚心念佛苦修之举。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导、承远和净土宗的最初的观念,没有“明心见性”的要求,也没有“三谛圆融”的玄妙,很朴素,对民众来说很容易也很乐意去接受,谁不想生活在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呢?

必须承认,把希望建立在来世是一个消极的观念,而且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毕竟缥缈虚幻,传统净土观点的意义自然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后世就有了“西方只在自心”的认识,“净土”,也就有了心灵上的意味;再后来,经过对各家理论的整理和融汇,在很多高僧眼中,净土宗俨然成了“统摄律、教、禅、密之宗(清末印光《无量寿经颂序》)”了。

我们不知道,在当年的善导和承远心里有没有“自性禅观”,但他们对“净土”的那种忘我的不懈追求无疑是值得人推崇和尊敬的。


上一篇 第九章 “百花齐放”竞宗风(二)|天台智者

下一篇 第九章 “百花齐放”竞宗风(四)|大唐法相

目录 佛教牛人录 缘起: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