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祭月或拜月仪式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固定为中秋节习俗的过程。从最早的月神崇拜,到后来的民间流传,再到知识的丰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后的变化,最后形成了人们情感寄托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涉及艺术、学术、小说等方面。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古代祭月或拜月仪式的起源和变迁。
从最初的先民对天体的崇拜,到成为季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再到民间流传开来并慢慢演变为中秋节的固定习俗。
关键观点2: 古代帝王与祭月仪式的关联。
古代帝王将祭月仪式作为季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列入帝王家祀典,民间百姓很少有机会参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开始模仿帝王的春秋二祭之礼制。
关键观点3: 中秋节的演变和重要性。
自祭月仪式调至中秋固定为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中秋节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佳节。人们借此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关键观点4: 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人物介绍。
文章中提及了一些与祭月或中秋节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涉及游戏、艺术、学术、小说等方面。这些人物的事迹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文章预览
中国古代先民的祭月或拜月仪式起源于对天体的崇拜,同时也是民间的一种信仰仪式。后来,作为天体的月亮被神格化,成为月神。不同的群体对月亮有不同的称法。历代帝王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史记·天官书》记载:“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即古人认为月亮为太阴星君,是金之化生,金之精体,表达了对月亮的一种崇敬之意。古人常常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四季,春属木,夏属火,夏秋之交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秋天是月亮最明、最清晰的时候,所以被称为“金之精”。古代天子要在春天的时候祭拜太阳,秋天的时候祭拜月亮。祭拜太阳一般是在早上进行,而祭拜月亮则是在晚上。 先民的祭月或拜月习俗就是对月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