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提出了“空间中的国家”理论命题,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特别是后单位时代国家如何通过基层公共空间生产来进入社会并重构国家社会关系。作者通过对比乡土中国、单位中国和社区中国三个国家社会关系的发展阶段,指出社区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重构依赖于基层公共空间的生产。文章详细分析了空间生产如何成为现代国家呈现自身、重塑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国家,强调了空间生产在推动国家进入社会、重塑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空间中的国家”理论命题
基层公共空间的生产是现代国家呈现自身、重构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提出了“空间中的国家”命题,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模式。
关键观点2: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从乡土中国到单位中国再到社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资源控制再到空间生产的转变。
关键观点3: 基层公共空间生产的作用
基层公共空间成为国家进入社会并在其中完成自身再造的创新形态与关键机制,通过空间生产实现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关键观点4: 空间生产的机制
空间生产不仅承载了国家权力、资源和文化,还成为国家与社会共生的产物,通过嵌入、开放、多元、整合和生活化等属性实现空间与社会的紧密连接。
关键观点5: 社区中国面临的挑战
社区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重构面临困难,需要通过空间再造国家,但难以恢复到乡土中国和单位中国时代那种强度。
文章预览
在后单位时代,国家如何进入社会?当代中国建构国家社会关系的机制为何?这篇文章从国家理论出发,提出了“空间中的国家”这一理论命题,指出基层公共空间的生产是现代国家呈现自身、重构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文章所提出的“空间中的国家”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模式,并为分析后单位时代国家在基层社会的自我生产提供了一个理论工具。(政治学人编辑部) 汪仲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张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现代国家形成以后,普遍面临如何“进入”社会的问题。权力、资源、文化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展现自身并由此进入社会的具体途径。在单位体制下,“单位”成为国家权力、资源和文化的容器,以及国家连接社会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