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新年第一个月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市场资金紧张局面、资金错配问题以及央行注入市场的资金转化为惰性资金的情况。文章指出,央行货币宽松力度大,但市场资金紧张局面并未缓解,主要原因是资金严重错配,导致活化资金占比持续减少,惰性资金占比持续增加。即使调整了M1统计口径,也无法回避这一问题。文章还从三个维度验证了中国货币资金严重惰性化的趋势,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央行货币宽松力度大,但市场资金紧张局面并未缓解。
新年第一个月,央行实施了货币宽松政策,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7%。然而,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并未得到缓解。
关键观点2: 资金错配是导致市场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
资金严重错配使得市场活化资金占比持续减少,惰性资金占比持续增加。国有机构成为资金流入的主要渠道,急需资金的拿不到社会融资,并不缺钱的又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
关键观点3: 央行注入市场的资金更多地转化为定期存款之类的惰性资金。
调整统计口径后的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的增速剪刀差反映了央行注入市场的广义货币中,只有极少数会继续以狭义货币的形式参与正常的货币流通。77.2%的资金迅速退出流通转化为银行的定期存款。
关键观点4: 中国货币资金严重惰性化的趋势从三个维度得到验证。
活化资金M1占比低、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低、1月新增的M2中惰性资金占比高,这三个维度验证了中国货币资金严重惰性化的趋势。
文章预览
内容提要: 新年第一个月,央行货币宽松的力度较大,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7%。资金严重错配,导致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并未缓解。如何判断央行注入市场的资金更多地转化为定期存款之类的惰性资金?即使调整了M1统计口径,也无法回避因资金错配导致的活化资金占比持续减少,惰性资金占比持续增加的问题。 一、新年第一个月,央行货币宽松的力度较大,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7%。 昨天,三郎在《2025年1月份金融送出开门大红包,但红包内尚缺真金和白银》一文中谈到,一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6万亿元,创下历年1月份社融增量记录。但主要由债券和票据推动。家庭贷款持续下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继续衰退。有读者问三郎,为什么没有谈及M1和M2的表现? 昨天是从债务流向的角度分析债务总量和债务结构性问题,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