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复生这一科技话题,它涉及基于逝者生前资料的数字拟像,以及现实与科幻交界的技术探讨。文章从数字复生的定义、动机、形态和对象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比了中外科幻叙事在这一话题上的表现,特别提到了中国数字复生叙事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文章还讨论了数字复生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数字复生成为科技研发及商用的热点话题,涉及基于逝者生前资料的数字拟像。
数字复生是一种科技手段,模拟亲友与逝者的文字或视频交互,解构了传统生命状态,使后死亡状态变得可能。
关键观点2: 数字复生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复生动机、形态、对象和场域,数字复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弥补家属或自我离世的复生叙事尤为引人关注。
关键观点3: 中外科幻叙事在数字复生话题上的不同表现。
中国科幻作品将传统生死观、代际观与伦理观放置在数字余生或新生中进行试验,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关键观点4: 数字复生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等方面的影响。
数字复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情感沉溺等方面的讨论。中国数字复生叙事展现了与中国文化相通的人生态度与智慧。
文章预览
“数字复生”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科技研发及商用的热点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数字生命拟像,例如逝者聊天程序或影像,已成为人们寻求与逝者延续关联、缅怀逝者、进行自我疗愈以及在世间重新定位的科技媒介。“数字复生”基于逝者生前资料模拟亲友与逝者的文字或视频交互,看似解构了“人死不能复生”的生命进程,使社会学学者迈克·雅各布森提出的“后死亡”变得不再虚无缥缈。 0 1 数字复生:在现实与科幻的交界域 相比传统生命状态,后死亡意味着科技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死亡,例如实现生者与逝者之“交流”。2023年,一名中国视觉设计师用AI技术“复活”了奶奶并与其聊天,在媒体上引发热议。但这种“数字复生”仅为逝者的浅表式数字拟像,真正意义上的后死亡状态尚没有现实科技支撑。 与现实情况不同,后死亡状况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