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ovich
微博:http://weibo.com/1852890110/profile喜马拉雅读书:http://www.ximalaya.com/zhubo/24222685/profile/
今天看啥  ›  专栏  ›  novich

音乐厅中的抗议

novich  · 豆瓣  ·  · 2012-01-19 19:52

文章预览

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交演奏“肖十”1968年8月21日伦敦现场录音

古典音乐和现实政治,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却在1968年8月21日晚上,形成几近燃点的火爆对峙。 地点: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 事件:苏联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伦敦逍遥音乐节 音乐家:斯威特兰诺夫指挥 罗斯特罗波维奇独奏 音乐: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政治:苏联及华约国家军队入侵捷克,终结“布拉格之春” 8月20日深夜,20万华约军队突袭捷克,到了21日上午,整个捷克已经沦陷。伦敦当天晚报以醒目头条报道了入侵的消息。正巧来访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成了众矢之的,音乐厅门前聚集起抗议的人群,高呼着“滚回去!”逍遥音乐节的观众素以自由热情、不拘礼节著称,入场的观众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要示威,一派要音乐。台上的苏联乐手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对入侵知道得并不比英国听众多。一个庞大的苏联官方代表团坐在舞台后方的合唱席上,那些官员紧张地阴沉着脸。 某种讽刺性的巧合,或者说是天作之合,罗斯特罗波维奇将要演奏的是捷克音乐中的经典,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他曾在捷克指挥巨匠塔里希(Václav Talich)棒下学习演奏此曲,从塔里希处得到作曲家的真传,和此曲的因缘非同一般。老罗在掌声和抗议声中登场,最后激烈的掌声压倒了抗议声,音乐随后起奏。在全曲结束后,老罗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姿态,后来被载入史册——他起身从指挥台上拿起总谱,高举过头。此举征服了现场观众的心,老罗还在热烈鼓掌中,加演了巴赫《无伴奏第二大提琴组曲》中的萨拉班德。

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68年8月21日伦敦现场录音

不过,场内的火药味并未就此消停,抗议活跃分子依然期望展示力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音乐会由英国广播公司直播,他们的声音可以实时传遍整个英国。下半场,当斯威特兰诺夫走上台,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开头阴沉的引子时,台下又掀起一浪抗议,但相比开场,这波抗议显得零星,底气不足,很快被一片嘘声镇住。老肖的音乐常被人形容为“神经电流”,似乎天然契合这个出奇紧张的氛围。在第四乐章狂热的尾声中,斯威特兰诺夫带着苏联乐手几乎进入癫狂状态,整个音乐厅也像通了电似地沸腾起来! 这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留下了历史录音,如今由BBC Legends和ICA发行商业CD面世。录音忠实保留了两首现场曲目开始前的抗议声浪,一声声“Go Home”清晰可闻,令听者仿佛重回1968年8月的夜晚。 我读过一篇悼念老罗的文章,甚至活灵活现地提到老罗演奏时当场流下眼泪,来说明这位总和政治走得相当近的“音乐斗士”的情怀。这种思路让我觉得廉价牵强,就像老罗的那个姿态,哪怕放到当时,若以合唱席上的苏联官员的角度看来,也具有某种“政治正确”。其实,为眼泪和姿态赢得正当性的,恰恰是德沃夏克的音乐,而非基于现实利益的盘算和冲突。更为吊诡和暧昧的,倒是苏联人演奏的“肖十”,若加以政治化的过度诠释,音乐中那种肆无忌惮的粗野和力量,岂不可被说成来自东方的一次“野蛮入侵”,令现场英帝国子民无不臣服? 所以,聆听这两张专辑,让我感到惊讶的,恰恰是音乐在特殊环境下,显示出的独立品格。另外就是西方音乐厅演奏的礼仪习惯,的确具有不一般的强制力和净化力。当音乐响起,听者就不再身处这个世界和政治中,直至音乐把自己带至狂喜的高潮。 ――――――――――――――――――――――――― 多谢同事Riquelmessi让我注意到ICA的这个有趣的肖十录音,ICA和BBC Legends将8月21日的录音一拆为二,和苏联国交1968年访英的其他录音混搭(当年一共有三场音乐会,全都有录音并在BBC Legends中发行),和德沃夏克协奏曲搭配的是布里顿指挥的舒曼协奏曲。 聆听这两个录音,请点击: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