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来自《阳泉晚报》的《童年二三事》,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见到的“敲猪”过程,并解释了“敲猪”实际上是阉割小猪仔的过程。文章指出“敲”应为“劁”,并解释了两者在字义上的区别,同时介绍了杂志的订阅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背景及内容概述
文章来自《阳泉晚报》的《童年二三事》,描述了童年时期所见到的“敲猪”过程,实际上是对小猪仔进行阉割的过程。
关键观点2: 字义解释
文章指出“敲”并无阉割之义,应为“劁”,音同所致。劁可表示割或阉割。
关键观点3: 杂志订阅信息
文章提供了杂志的订阅方式,包括至各地邮局订阅、拨打邮购部电话订购、微信扫码订阅等方式,并提醒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文章预览
2021年6月2日《阳泉晚报》第6版刊发《童年二三事》一文,文章描写了童年所见“敲猪”过程,并写道:“敲猪人会把随身带着的油布伞和褡裢袋放下,掏出一个带有血迹的旧布袋,里面是几把锃亮锋利的手术刀、一团棉线和一根细长的带钩的长钉。小猪仔嗷嗷大叫,而他们无动于衷,一刀下去,剖开一个口子,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读到这里不难理解,文章所说的“敲猪”就是阉割小猪仔。但“敲”并无阉割之义,此处的“敲”应为“劁”。 劁,音qiāo。可表示割,如“劁刈”即收割。可表示阉割,如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六章:“这里,有两个人正在忙着劁猪。” 敲,读qiāo。有敲击、击杀、推敲等义,没有阉割之义。“劁”误为“敲”,应是音同所致。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1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 扫二维码购买 《咬文嚼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