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包括通过外部经验、纯粹理性的演绎逻辑、观察自身来获得普遍性认知,以及通过反求诸己、内观自照来认知本体意义上的终极真理。作者通过个人经历阐述了经验匮乏对认知的限制,并探讨了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思想的深层含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介绍了认知世界的多种方法,包括通过外部经验、演绎逻辑和观察自身等。
文章指出除了通过经验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演绎逻辑和观察自身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如通过观察自身可以认知所有人的人性,不需要走遍世界就能推知他人的共性。
关键观点2: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阐述了经验匮乏对认知的限制。
作者曾经活动范围狭小,经验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但后通过离家远行、求学、工作和漫游的经历,对社会和人性的认知有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关键观点3: 对“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思想的探讨。
文章探讨了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思想的深层含义,指出这可能包括通过纯粹理性的演绎逻辑来进行的推导。同时,作者也讨论了认知“道”的需要做减法,通过内观自照来见“道”。
文章预览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乍一看,这似乎跟我们通常的经验和常识相违背。我们常说,见识见识,有见才有识,一个人青年时期,要去看远方的大千世界,才能丰富他的经验和认知,获得心灵,人格和思想的成长成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许多伟大的人物在青壮年时期都有过在广阔的空间四处游历的经历。司马迁,李白杜甫莫不如此。 就我个人而言,在距离隆昌县城三公里的郊区农村出生和长大,我家所在的地方还算交通便利,走过一条几十米的田埂就是成渝公路了,再往前走几百米就是成渝铁路了。然而在上大学之前,除了小学和中学时期的几次春游,我的活动范围不过是重庆方向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