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中国民航航班延误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包括天气、航空资源紧张、航司自身问题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年来,可控的人为因素大幅减少,难以控制的天气延误成为主流。为了减少延误,航司、航空管制单位和机场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设置更长的航班时间、优化航班调配、使用廊桥等。文章还指出,航班延误时的感知等待时间越长,乘客的忠诚度越低,安抚乘客情绪也很重要,直接给钱、多给些钱或许是直接的手段。总的来说,减少航班延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航司、空管、机场、乘客等各方共同协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航班延误的原因包括天气、航空资源紧张、航司自身问题等
航班延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是最典型的非承运人原因,还包括流量管控原因和突发事件等。航空资源吃紧也对延误有影响,包括空中航路的拥堵等。航司自身的问题如机务维护、航班调配等也是导致延误的原因。
关键观点2: 为了减少航班延误,多方都在采取措施
为了减少延误,航司、航空管制单位和机场都采取了多种措施。航司通过设置更长的航班时间、提高地面保障效率等方式来避免延误。航空管制单位则使用机器学习模型等优化调度。此外,开辟新的空域和航路资源也能减少延误。
关键观点3: 航班延误影响乘客情绪,需重视安抚工作
航班延误时的感知等待时间越长,乘客的忠诚度越低。研究表明,安抚好乘客的情绪可以避免航司客户的丢失。直接给钱、多给些钱或许是直接的手段。
文章预览
准时准点的航班背后, 藏着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文 | Emeria 编辑 | 懒羊羊 来源|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封面来源 | Pexels 随着元宵节的落幕,春节假期终告结束。根据民航局的统计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民航累计保障航班14.5万班,日均18083班,航班延误率仅为4% [1] 。 不仅仅是在春节,整体来看中国民航的延误率也是在持续下降的。 2013年的全年航班延误率约为28%,2023年这一数据接近12%,与此同时全年的航班数从278万班次上升到了467万班次,也就是说十年间中国民航业务量上升近七成,延误率却下降了一半 [2][3] 。 这背后其实凝结着民航局、航司、机场等人员共同的心血,让延误不再像过去一样,是“家常便饭”。 难以避免的延误 根据2017年中国正式施行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延误”指的是实际出港或到港时间晚于计划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