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周刊

我会的沪语,八成从她的脱口秀里学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1 14:3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以Norah为主角,讲述了她在推广方言脱口秀过程中的经历与观察。文章讨论了方言与家乡的联系,语言断层的问题,以及Norah如何通过脱口秀将方言的魅力传递给观众。此外,文章还涉及了Norah团队对多语种喜剧的探索,以及方言演出在海内外受到欢迎的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Norah以沪语脱口秀为起点,探索多语种喜剧市场

Norah通过沪语脱口秀引起观众热烈反响,随后成立厂牌SpicyComedy,签约演员并开展多种语言演出。她从双语到方言的表演,成功拓宽了语言表达的边界。

关键观点2: 方言与家乡的情感连接

Norah认为方言是连接家乡的情感纽带,但随着人们社交圈的缩小和语言断层的出现,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她希望通过推广方言演出,增加人们对方言的喜爱,减少使用时的羞耻感。

关键观点3: 语言断层现象及推广方言的挑战

Norah观察到80后、90后大多还会讲方言,但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很多只能听懂却讲不来方言。她认为推广方言需要增加使用频率和趣味性,通过演出等形式吸引观众。

关键观点4: 海外华人对方言演出的热情

Norah和团队进行的海外巡演中,当地华人高度接受方言演出,尤其是听到熟悉的乡音时表现出极大热情。这让她意识到方言演出在海外华人圈中有巨大的潜力。

关键观点5: 多语种喜剧的探索与未来

除了沪语,Norah和团队也在探索更多方言的可能性,如粤语演出。他们希望通过与方言演员合作,增加粤语演出,满足观众对不同方言表演的需求。


文章预览

方言是与家乡联结的一个渠道。许多人正远离家乡,身边缺少伙伴和乡音,而Norah想以方言之名,用她的真诚和幽默感触及这些人。 作者 | 张蔚婷  编辑 | 詹腾宇 “先生完全听不懂的,我用‘沪普’跟你讲。阿拉(我们)先把difficulty(难度)稍微level down(降低)一点,行不行?”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Norah(杨梦琦)的履历令人向往:在上海出生,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出国读研,回国入职外企。 她的人生轨迹在2016年发生转折。一次她受邀在开放麦演出,观众反响热烈。她拿起麦克风后就没再放下。 8年间,Norah全网粉丝累计超900万人,演出门票场场售罄;她在近年还成立了厂牌SpicyComedy,签约演员也都大受欢迎。对她来说,做差异化的多语种喜剧有值得去探索的市场。 每周末的票都很快售罄,这让Norah与团队有了信心,开始自建场地,演出慢慢从只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