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今天看啥  ›  专栏  ›  简单心理

再见妈妈!我要去过自己的人生了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19 20:5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女性与母亲之间复杂的关系,强调了在成长过程中,女儿在理解并接受母亲的同时,也需要实现自我独立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女儿与母亲分离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包括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既是迫害者又是被害者的情况、女儿对愧疚感的体验、以及母女关系中隐含的三角关系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女性心理咨询的主要群体是女性,母女关系是重要的话题。

心理咨询师徐建琴提到,来访者总是像携带母亲坐在对面,咨询师有时要扮演父亲角色帮助女儿与母亲分离。这反映了大多数中国式母女关系的心理依恋和无法分离的现状。

关键观点2: 家庭治疗理论视角下的母女关系。

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很多问题往往涉及全家人。在谈论母女关系的纠缠时,容易忽视父亲的角色,他可能才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父亲的缺席或在母亲之外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女儿被迫停留在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无法逃离。

关键观点3: 母亲既是迫害者也是被害者。

母亲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阻止女儿远离,比如让女儿感到愧疚或为女儿担忧。这种愧疚感是女儿和母亲分离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健康的亲子关系发展中,母亲需要逐渐退出并帮助女儿成为她自己,但这一过程常常充满担忧和障碍。

关键观点4: 完成分离并不容易。

两位心理学家观察到许多女性从未感到真正摆脱了母亲,她们的关系模板会影响日后的亲密关系。女儿在关系中往往重现与母亲的关系,尝试控制恋人或依赖恋人,导致关系失败。有时候,由于现实原因,女儿可能不得不重新与母亲密切相处,引发内心的创伤。

关键观点5: 理解和分离是成长的关键。

作为女儿,想要与母亲完成真正的心理分离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包括表达对母亲的愤怒、物理意义上的远离、跳出二元关系之外、重新思考自我和与母亲的关系等。作家Fischer采访了婴儿潮时期的母亲和成年女儿,将母女关系描述为既坚持又放手的状态。


文章预览

在当代中国,接受心理咨询的主要群体是女性(占到近 8 成)[1]。当面对一个女来访者,一般很难避免讨论到她和母亲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徐建琴曾在一场关于中国式母女关系的直播对谈中提到: 「来访者总是像随身携带自己的妈坐在我的对面,有时候咨询师不得不像父亲一样把孩子和母亲拉开。」 某种程度上,这是大多数中国式母女关系的写照: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心理依恋和无法分离在一代代女性中延续。女儿们总要试图照顾母亲,当她学习扮演养育者的角色时,第一个孩子往往就是她的母亲。 为什么母女之间分离这么难?当女儿决定离开,又该如何重新审视和妈妈的关系?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我们必须得先聊聊那个消失的父亲 任何家庭内部两个人之间的问题都和其他人有关。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