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杰在天涯
python工程师,项目经理
今天看啥  ›  专栏  ›  杰在天涯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2)

杰在天涯  · 简书  ·  · 2019-02-10 14:00

文章预览

概念21:避险

(一) 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关于冒险这个概念,观察者和行动者的理解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比如脑科手术医生做开颅手术时,对于观察者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看起来”都很危险。而从行动者角度来看,他们的目标是成功,可不是冒险;其次他们是被高强度训练来完成观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在整个过程当中,观察者时时刻刻体会到各种危险,心惊胆战,觉得行动者在不断冒险,最后因为冒险而成功。可实际上,行动者的所有注意力放在如何避险上,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当我们看到有人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我们是观察者,他们是行动者,他们若经验丰富,更可能是“避险经验”丰富,而不是冒险经验;而我们这些观察者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误认为人家所拥有的丰富东西是“冒险经验”。

例如:笑来老师买比特币,在别人看来是冒险,可是对笑来老师来说:“离我的成本价还有很远很远呢,对于我来说,哪里有什么风险?”(此观点仅限于作为“行动者往往更关注避险”的一个例证,绝非投资建议。你的投资依据必须靠且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书读多了,历史看明白了才知道: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人的行动。

(二) 风险投资模型其实也很简单,通俗讲就是:

锁定一个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里投资很多可能超速增长的初期企业,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从概率上保证总体风险降到最低……

VC其实是最懂如何“不冒险”的。而风险投资的模型设计,也是为了避险。而不是冒险,目标有两个:

1、 尽可能获得最大化收益;

2、 尽可能降低系统化风险。

(锁定高增长领域、筛选谁增长最快、甚至把前三名都投一遍、与其他VC抱团取暖……这些都是为了降低系统风险。)

(三) 在两件事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学习并积累如何避险的经验:

1、 在资本安全上;

2、 在人身安全上。

我们不变的生存法则---只要涉及到人身与资本:

1、 安全第一;

然后才是下一条原则:

2、 成为专家:

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思考、决策、行动。

          记住,专家不会轻易去冒险。

3、 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地:

看傻瓜们冒险。(看多了你的经验也就丰富了。)

(四)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结论已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要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才行。这样的时候,你做出来的事情,别人会吓到,他们觉得你在冒险,你却知道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注:最后,有一本书,必读:《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许是目前地球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

概念22:差异

概念22:差异

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一) 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无能的人常用一句话来自我安慰:“有钱了不起啊?”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

当我们没钱的时候,这种各种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跳出来,尝试着给我们找出另外一个能让我们心安,不至于使我们崩溃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一个角度,不行就再换,直到找到为止。经常找“借口”的人使得他们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深入思考,甚至,他们永久丧失了一种能力,分析能力---唉!这可是搜寻财富机会必不可少的能力。

甚至可以这么说:

搜寻财富机会,只靠分析能力!

最终会明白,其实,连运气这东西,其实一样受分析能力的影响,不信走着瞧。

(二)合格投资者:

    不仅中国如此,每个国家都有“合格投资者”的定义。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支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这里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举例子:甲有100万闲钱,乙有10万闲钱,这中间的差异是90万人民币,9倍!已经是很大的差异了,若细想,很可能远远不止9倍,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差异。

      差异很大,差异很了不起。是否认真尊重那个差异,是最重要的“大脑重塑”动力。不尊重那个差异,就会没完没了地找借口,最后无论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实上忍受那个差异带来的后果与压力。反过来,尊重那个差异,就等于接受现实。认真面对现实的人,即便是“难受”,因为那个“难受”会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此同时,大脑不断被塑造成一个更合适寻找机会、积累财富的机器。

  1、开始深刻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2、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3、开始认真投资自己(主要是时间和注意力);

  4、开始真正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成长,因为不成长,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 就没有满意的现状;

  5、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类的念头。

  6、开始了解思考质量的价值,于是不断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磨练自己的思考模式。

(三)、通过数据知道人有多穷:

我们很难想象最有钱的人究竟有多有钱,但,我们通过数据很容易知道穷人有多穷。(进而很容易明白,如何才能不那么穷。)

      美国一家公司做过调查,在美国,大约有43%的成年人拿不出就急用的1000美元---这可是在发达国家!如果你给自己存上一万元人民币,你可能已经瞬间超过国内60%的成年人了。的确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财富分配不均,基尼系数一直在不断增加。据英国乐施会2015年报告分析,到了2016年,你只需要有7.7万美元(不到50万人民币)的财富,就已经成为全球前10%最有钱的人了;而若你拥有79.8美元(不到500万人民币)的财富,那么你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了……

          从这个角度看,“摆脱贫困”对那些肯思考、肯进步、肯琢磨、肯通过尝试不断纠正错误的人来说,其实并不难,“大富大贵”很可能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大多数之所以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真的只不过是思考质量不佳造成的---自己的大脑被自己逐步塑造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还是在自己全然无知的情况下。     

(四)、开始认真对待积蓄:

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积蓄罢。别只盯着那数字,要学会用比例思考,要学会关注差异。

        你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先迈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办法进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

        于是,你会明白那差异的巨大,你也就有了正确的压力与动力,去提高你的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压缩那弥补差异的时间---赚钱太慢,效率减半,等很老了才开始有钱,其实并不美好。

        我们都知道,接受现实真的很痛苦,但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则连起点都没有。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