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作者亲身经历及反思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极端后果说”的影响,强调过度担忧和恐吓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提倡采用更温和、实际的引导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背景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看到的一幕以及自己的教育经历,引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极端后果说”的问题。
关键观点2: 极端后果说的影响
“极端后果说”虽然对孩子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也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悲观的思维模式,留下心理阴影。
关键观点3: 作者的教育反思与改变
作者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开始注意言行,尽量不再使用“极端后果说”,并尝试更温和、实际的引导方式教育孩子。
关键观点4: 对待孩子教育的建议
文章建议家长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应该把心放得宽一些,温柔、体贴一些,少用极端字眼吓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更恰当的做法,引导其主动做出改变。
文章预览
*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2期内容 十字路口等红灯,突然传来“咚咚咚”有节奏的木棍敲击地面的声音,寻声扭头,看到一位盲人老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路口的信号灯还没变绿,径直往前走时被人及时拦在了安全线内。 忽听身旁的那位宝妈低声而严厉地对孩子说:“赶紧把手机收起来,等把眼睛看瞎了,闯红灯了都不知道!”接着,她又说了一堆因眼盲而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最后总结——“你天天盯着手机看,眼睛一定会瞎。”在妈妈言之凿凿的“恐吓教育”中,小男孩乖乖收起手机,怯怯的眼神不停瞟向那位盲人老爷爷。 那一幕让我觉得眼熟——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孩子没有好好吃饭,我有模有样地威胁“你永远都长不高了”。担心孩子在公园里跑来跑去,我吓唬她“人贩子最爱骗走你这样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