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新标准的变化,包括保质期的定义、新标准中的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的概念,以及关于保质期的误区。文章解释了保质期的意义、新标准的变化以及不同食品保质期的特点,同时指出消费者需要注意保质条件,并举例说明在保质期内食品不一定安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家新标准调整了保质期标注方式,鼓励标示消费保存期以减少食品浪费。
新标准将保质期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并规范了标注格式,使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食品到期时间。
关键观点2: 并非所有食品都需要标注保质期。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以及散装食品等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没有强制标注保质期的要求。
关键观点3: 存在关于保质期的误区。
例如所有食品必须有保质期、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超过保质期就得扔以及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等观点都是误区。消费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食品是否可食用,并注意食品的保存条件。
文章预览
近日 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和9项标准修改单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其中新增“保质期到期日” 和“消费保存期”两项标准 增加这两项标准 将对消费者产生哪些影响? 食品过期一两天还能吃吗? 在保质期内食品就一定安全吗? 👇👇👇 0 1 保质期的说法从何而来? 面对家里刚过保质期的未拆封食品,许多人都有“过期扔了可惜,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扰。然而,啥叫保质期?保质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衡量变质的“金标准”? 首先看结论: 保质期不等同于食品的最后期限。 专家解释,设定食品保质期的意义是—— 一方面,提醒销售方和消费者注意, 在食品储存时间超过保质期之后,可能存在品质下降、劣变甚至腐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 用来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 如果食品在设定的保质期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