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关注程序化广告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关的法律和监管问题。文章指出,除了完善法律法规,行政部门也应在经济效率、用户感受及个人信息安全之间拿捏好监管尺度。文章还提到程序化广告的运作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匿名化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程序化广告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程序化广告在信息收集、管理、流转、使用等方面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可能风险,但同时也提高了广告投放效率,降低了用户搜索成本。
关键观点2: 法律法规和监管
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已对程序化广告制定了原则性规定,但仍存在收集个人信息不规范、机制不透明、信息匿名化标准不清晰、参与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更加细化且有约束力的监管规定。
关键观点3: 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和泄露
文章强调用户接收到个性化推送的广告并不代表其个人信息已实际遭到泄露,但程序化广告在匿名化信息方面存在风险,可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重新识别。
关键观点4: 行政部门的角色
除了完善法律法规,相关行政部门也应积极发挥监管执法职能,回应公众对隐私保护的关切,在经济效率、用户感受及个人信息安全之间拿捏好监管尺度。
文章预览
解决程序化广告存在的问题,除了完善法律法规,相关行政部门也应积极发挥监管执法职能,回应公众对隐私保护的关切,在经济效率、用户感受及个人信息安全之间拿捏好监管尺度。 作者:韩鑫海 封图:图虫创意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刚搜索过的商品赫然出现在了另一电商网站的推荐栏中,或者与朋友讨论过的商品出现在了某软件的广告弹窗中。屡见不鲜的“量身定制广告”不免让人疑虑是否被监视或监听。 人们的担忧并非多余。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美国传媒巨擘考克斯公司在营销文件中披露其可以利用“主动聆听”软件收集手机用户的谈话内容,并可以根据谈话内容向用户个性化地投放广告。 人们私下聊天的内容属于个人隐私,未经同意的监听超出了人们对生活安宁的合理期待,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非法的。在我国,除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