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贾樟柯电影《风流一代》的失效原因,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张力的消逝,贾樟柯表现方式的失效。文章从贾樟柯电影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以及电影所反映的社会变迁等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贾樟柯的枯竭不在于个人才华的衰退,而在于社会语境的变化。同时,文章还探讨了贾樟柯电影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及其电影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贾樟柯电影《风流一代》的失效与社会转型张力的消逝有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贾樟柯原先捕捉和表现时代精神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他难以在平滑的视觉景观中找到现实的刺点,无法安放过去的记忆。
关键观点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和社会视角
贾樟柯的艺术风格体现在长镜头哲学、对社会张力的贯彻、以及对现实的原模原样捕捉。他的电影始终在贯彻社会的张力,展现所有鱼龙混杂和破碎经验的方式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镜头。
关键观点3: 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与主题
贾樟柯电影中的角色大多是逃离者,试图逃离单调重复的生活和命运。电影主题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与莽撞,历史的乡愁与发迹的愿望,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焦虑与莽撞。
关键观点4: 贾樟柯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联
贾樟柯的电影是社会现实的忠实记录,他的个人焦虑、自我经验与社会情绪、时代节奏相契合。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之外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他的电影语言也面临失效的问题。
文章预览
Livan:贾樟柯的乏力在于表现方式的失效,他无法再捕捉和把握这个时代的精神,他难以在平滑的视觉景观中找到现实的刺点,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放此前的那些记忆。 文 | Livan 01 那些认为《风流一代》像是一种“中式梦核”的批评者说得其实不错,随着那个大开大阖的时代的逐渐远去,贾樟柯只能从曾经拍摄的废弃镜头中去缅怀和凭吊它——那些昔日的生活片段变得熟悉而又荒凉,又由于这些影像素材的经年累月的缘故,它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尘封的、隔膜的年代感,标清的视觉与粗糙的音效。许多影迷开始觉得,贾樟柯在不可救药地自我重复、自我麻醉,这是一种枯竭的标志,好像他掉进了曾经那段时间的黑洞里,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吸吮养分。 《风流一代》上映至今的总票房仅有可怜的600多万,这个数字即使是对于文艺片而言也太过寒酸。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