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发布的一篇关于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的文章所引起的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奖学金宣传、全员保研话题的讨论。文章还讨论了优绩主义和对反向优绩主义的警惕,提醒学生关注自身目标与能力,避免过度比较和焦虑。同时,文章也提供了对保研学生的建议,包括弱化评价体系负面影响、多元探索、享受过程并回归自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浙江大学发布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文章引发争议。
浙江大学发布了一篇介绍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文章中的标题和宣传方式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将未获奖学生置于分母位置引发了不适和比较感。
关键观点2: 奖学金宣传和全员保研话题引发讨论。
浙大奖学金宣传引发的争议不仅仅是孤立的案例,许多高校都会发布类似宣传文章。这些文章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高绩点、保研名校等优秀学生。然而,这些宣传也引发了学生群体之间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宣传方式过于单一,逐渐丧失激励效果。
关键观点3: 警惕优绩主义陷阱和反优绩主义评价体系的讨论。
优绩主义是一种基于个人才能、努力和成就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过分追求优绩主义可能导致单一评价体系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一些人转向反向优绩主义,以炫耀心态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能。然而,这仍然是另一种评价体系内的比较,无法真正摆脱比较带来的压力和内卷。
关键观点4: 给学生关于保研的建议。
对于保研的学生,文章建议弱化评价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身关注目标与能力。同时提醒学生跳出单一评价体系,多元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享受过程而非过分关注结果,避免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文章预览
保研论坛BBS 现在 给你发来最新订阅 近日,浙江大学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文章,介绍了获得该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的12位本科生和12位研究生共24位获奖者的优秀事迹, 他们在学术、科研等方面都十分出色。 但文章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01 对“分母”敏感的学子们 客观来看, 浙江大学本意只是想宣传这些获奖学生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向优秀看齐。 宣传优秀学生本身并无问题,然而标题将未获奖的学生置于“分母”,无意中引发了群体之间的“比较”感,引起部分同学不适。 有人认为, 以24/67656这样一个冰冷的数字来宣传获奖学生,好似其余学生都成了陪衬品 —— 一觉醒来就成分母了… 为什么要拉人做分母,里面很多人根本没有评选资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