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如何与孩子讲述亲人的离世,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生命循环和死亡的概念,以及在告别突然来临时如何坦诚地告诉孩子真相,让孩子安心地表达哀伤,并在日常中延续爱的记忆。同时,也提醒大人们要照顾好自己,并学习书中“好好说再见”的智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引导孩子理解生命循环和死亡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契机可以引导孩子理解生命循环,如植物枯萎、小鱼停止游动等。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电影也是很好的媒介。
关键观点2: 坦诚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真相
当孩子面对告别时,应该使用具体而温柔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死亡的永久性。面对孩子的疑问,要耐心倾听、诚实回答。
关键观点3: 让孩子安心地表达哀伤
孩子面对悲伤的方式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而直接。他们需要耐心和一致的回应来确认事实、理解现实。身体接触与拥抱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关键观点4: 在日常中延续爱的记忆
保持日常生活规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鼓励孩子参与纪念活动,温柔地治愈内心。但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若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支持。
关键观点5: 大人们要照顾好自己
大人的情绪稳定是孩子重建安全感的关键。处理自己的情绪之外,要主动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透明的对话空间。
文章预览
清明时节,墓园里有时总会多出一些小小的身影。他们手里攥着一小束花,轻轻问出那些令人心疼的问题: 「外公去哪儿了?」「爸爸为什么不回来?」 每一句发问,都无意中拨动了成年人内心最柔软也最害怕触及的弦。亚历克斯·希勒在《天蓝色的彼岸》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 「不是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死亡,而是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它,将孩子的眼睛蒙了起来。」 今天,也许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编织童话,而是蹲下来,温柔而真诚地,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生命最沉重的课题。 简单心理「Good Death」栏目第 ⑥ 篇 《 如何和孩子讲述亲人的离世 》 01 在日常的瞬间, 教会孩子告别 有效的生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德国心理学家舒本指出, 死亡教育应该从孩子尚小的时候就开始,在自然情境中慢慢展开,而非等到突发事件时再 仓促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