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丁雨老师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进行了主题为“潮流的向度:再议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秦大树教授主持并评议,张剑葳教授担任主持。讲座详细分析了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情况,包括陶瓷的生产、销售、市场差异、政策环境以及国际航路等方面。讨论了关于陶瓷外销是否处于低潮期的不同观点,并指出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讲座主题及主讲人
本次讲座主题为“潮流的向度:再议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丁雨老师主讲。
关键观点2: 讲座内容概述
讲座详细分析了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情况,包括陶瓷的生产、销售、市场差异、政策环境、国际航路等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陶瓷外销是否存在低潮期的不同观点。
关键观点3: 陶瓷生产与外销
丁雨老师介绍了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生产情况,以及其与外销的关系。他强调了国内陶瓷生产情况为海外陶瓷消费奠定了基础。
关键观点4: 国内政策与环境
丁雨老师讨论了国内政策对陶瓷外销的影响,包括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和区域环境上各港口的兴衰消长。
关键观点5: 国际航路与贸易路线
丁雨老师分析了国际航路对陶瓷外销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路线和港口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6: 陶瓷外销的复杂性
丁雨老师指出,理解11-12世纪的陶瓷外销格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国内外政治局势、市场需求、生产供给等。
关键观点7: 评议及讨论环节
讲座的最后,秦大树教授进行了评议,并和丁雨老师一起回答了听众的问题。他们讨论了关于陶瓷外销的多个问题,包括低潮期的定义、海外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的重要性等。
文章预览
2024年5月17日晚上,“未名学者讲座”第116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潮流的向度:再议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丁雨主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评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文研院工作委员张剑葳主持。 讲座伊始,丁雨老师指出,虽然在相对宏观的概括下11-12世纪中国瓷器的外销显得不是非常突出,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区域上都有其独特性,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一时期的瓷器外销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 丁雨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陶瓷在海外发现的情况。从时间维度来看, 北宋中期和南宋初期,也就是11世纪中期和12世纪中期,是陶瓷贸易发生重要变化的时间点。 11世纪上半叶,多数区域陶瓷产品组合仍以越窑瓷器领衔;从11世纪中期开始,各个地区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