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曾老师所说的人格独立与父母分离的关系,并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内在含义。文章指出,需要分离的是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创伤和障碍对我们的影响,而非完全断绝与父母的关系。真正的分离在于能否觉察并意识到这些影响,从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格独立与父母分离的含义
曾老师所说的人格独立并非完全与父母分离,而是指与我们内在的父母分离,需要分离的是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创伤和障碍。
关键观点2: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如自恋型父母可能要求孩子完美,并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这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受到父母的影响,出现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关键观点3: 真正的分离的含义
真正的分离是指能否觉察并意识到父母的影响,从而将这些影响意识化,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那些可以建立令人满意的关系的人。
关键观点4: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人格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能够清理对父母的怨怼,原谅他们曾经的挫折,我们才能够真正爱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
文章预览
Q: 曾老师说的人格独立是与父母分离,分离后是不需要客体了吗? 如果需要客体新的客体会是什么呢? A:我想曾老师所说的人格独立是与父母分离,指的是和我们“内在的父母”分离,需要分离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带给我们的那些障碍到我们的影响。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来访者的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内心里面其实是留下了很多未被觉察的匮乏与创伤的,这导致他们在为人父母之后,会不自觉地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比如自恋型的父母,总是要求子女在各个方面都要呈现得完美,最低要求是不能给身为父母的他们丢脸。自恋的父母似乎意识不到子女是相对于他们完全独立的个体,相反,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所以孩子内心里的感受和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是非常被忽略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