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今天看啥  ›  专栏  ›  单读

黎幺:幸好,文学的边界从未被资本与权威定义过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2-20 0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作家黎幺的专访,主要围绕其创作经历、文学观念、作品《次要人物》以及写作建议展开。黎幺谈到自己的写作始于大学时代,受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他对于传统文学杂志持怀疑态度,更倾向自由创作。他还分享了翻译吉卜林作品的经历以及对其写作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他认为非虚构作品与小说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文学的边界也从未被资本与权威定义。对于想要投入小说创作的写作者,他建议坚持自由创作,总会与同路人相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黎幺的写作始于大学时代,受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他的创作欲望一直存在,只是在解决生计问题后一段时间无法继续写作。

关键观点2: 黎幺对传统文学杂志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自由创作。

他认为这些杂志的文学趣味和价值判断与他的文学观不同。

关键观点3: 黎幺翻译了吉卜林的作品,这段经历提高了他的英文阅读能力。

他认为翻译经历对写作影响不大,但让他可以阅读更多新的英语文学。

关键观点4: 黎幺在《次要人物》中对“日常”与文学提出了有趣洞见。

他认为非虚构作品与小说的界限并不清晰,文学的边界是广阔的。

关键观点5: 黎幺对于文学奖项不太关注,认为它们属于体制化文学的一部分。

他更重视文学的内在价值和个人化的创作体验。

关键观点6: 黎幺推荐波拉尼奥、塞巴尔德的作品以及索尔斯塔的《安德森教授的夜晚》。

他认为每位写作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鼓励写作者坚持创作。


文章预览

电影《法兰西特派》 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物,诞生在现实的或虚构的世界里,是不是生来就有着这样的使命:与现有的故事周旋,同时寻找自己的故事? 在 《次要人物》 这本书里 ,作者 黎幺 让自己的角色们有意识地去面对故事的力量(或压迫)。他在 《主角与配角之辩》 一篇里写道: 他没有故事,或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拒绝了故事。他回避特征,回避定义;他从未虚构自己,因而也不能被他人虚构。 在 《女儿或安提戈涅的童年》 一篇里写道: 她相信,要结束所有的不公,结束所有貌似讲理的专横,结束所有不容挑战的强权,结束要挟和命令,结束单方面制定且单方面宣布的铁律,就必须利用好每一个故事。 对于文学或故事的“铁律”,黎幺的角色们总是表达警惕。他们一边回避某种体制,一边维护自我的尊严——这不仅凸显出黎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